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台湾地质构造背景与转换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台湾地质构造背景与转换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台湾地质构造发展、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特征,认识到地质历史上台湾地质构造背景经历了3次转换。直观反映了台湾“弧陆碰撞,东西分带”基本构造格局,同时对各级构造单元的形成、发展及演化过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深化了对台湾地质构造的认识。将台湾断裂划分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和主要断裂两类。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台湾地质构造背景与转换

根据台湾地质构造发展、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特征,认识到地质历史上台湾地质构造背景经历了3次转换。前古近纪的晚白垩世中期,可能经历了一次弧陆拼贴过程;此后的古近纪—中新世末,属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的被动陆缘环境;中新世末发生的北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持续斜向弧陆碰撞造山,使台湾又转换为活动大陆边缘,成为中国境内晚新生代地壳运动最为活跃的逆冲-褶皱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使台湾造山隆升,出现台湾海峡,造成台湾地区中央山脉-恒春半岛增生楔持续地由北往南隆升与山脉快速侵蚀。因而将台湾地质演化发展划分为燕山和喜马拉雅两个构造旋回,其中燕山旋回进一步划分为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两个亚旋回;喜马拉雅旋回划分为初期、早期、中期、晚期4个亚旋回。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是琉球岛弧和吕宋岛弧之间的转接点。在台湾东北部,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在台湾南部,南海海洋地壳向东俯冲到菲律宾海板块之下。这两组倾向不同的俯冲作用产生了面向相反的琉球岛弧和吕宋岛弧,形成台湾独特的“双俯冲带”,这两个方向相反的俯冲带交汇于台湾岛,控制了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大地构造。

依据台湾地质构造特点,按板块构造理论,以主要反映晚新生代台湾的构造格局,对台湾综合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5个级次的划分,深化了对台湾地质构造的认识。

以台东纵谷为地壳对接带,以东划属菲律宾海板块(Ⅶ)之台东新生代造山带(Ⅶ2)的北吕宋火山岛弧(Ⅶ21),进一步划分为花莲弧前盆地(Ⅶ21-1)和海岸山脉火山岛弧(Ⅶ21-2)两个四级构造单元。台东纵谷以西,属羌塘-扬子-华南板块(Ⅳ)的华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Ⅳ5),并大致以台湾海峡西侧滨海断裂为界,将其东至台东纵谷划属台湾新生代活动陆缘(Ⅳ53)。再根据主要边界断层与主要不整合界面,进一步划分为大南澳基底带(Ⅳ53-1)、中央山脉增生楔(Ⅳ53-2)、雪山-麓山逆冲-褶皱带(Ⅳ53-3)、台西前陆盆地(Ⅳ53-4)、大屯更新世火山弧(Ⅳ53-5)五个四级构造单元。其中再根据不同时期的断陷盆地将雪山-麓山逆冲-褶皱带(Ⅳ53-3)进一步划分为雪山始新世地堑盆地(Ⅳ53-3a)、麓山渐新世裂陷盆地(Ⅳ53-3b)两个五级构造单元。直观反映了台湾“弧陆碰撞,东西分带”基本构造格局,同时对各级构造单元的形成、发展及演化过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深化了对台湾地质构造的认识。(www.xing528.com)

将台湾断裂划分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和主要断裂两类。前者自东向西主要有台东纵谷、梨山断裂、荖浓(潮州)断裂、屈尺断裂、三义断裂,以及分布于大南澳变质基底中的寿丰断裂。

根据台湾地区地质构造格局,依据地质历史记录、发生的地质事件及显示的地质构造阶段性演化,台湾地区大致经历了前古近纪、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古近纪渐新世—新近纪中新世和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4个地质发展演化阶段。其中台湾地区新生代时期地质发展演化,主要经历了伸展张裂-裂陷、板块俯冲、弧陆碰撞造山-山体垮塌过程3个阶段发展演化,研究认为梨山断裂、台东纵谷在不同发展阶段起到了分划构造单元边界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