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汇编:示范区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汇编:示范区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梳理了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发育及分布特征,查明示范区内共有突发性地质灾害点2 263处,主要分布在示范区西南部山地丘陵地带。全面开展了示范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共划分20个易发区,累计面积16 132.8km2。对示范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引入地质灾害风险指数,划分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汇编:示范区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一)三维地质结构调查

1.第四纪地质结构

根据以往第四系钻孔资料,结合本次新增12个第四纪地层标准钻孔,以及14C年代学、古地磁、微体古生物及孢粉测试成果,全面厘清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提升了区内第四系结构的研究精度。将平原区进一步划分为杭州-嘉兴萧山-绍兴-慈溪宁波-奉化温岭-黄岩乐清-温州-瑞安-苍南5个地层区,其中杭州-嘉兴平原地区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其他几个平原地区缺失早更新世地层。第四纪以来,由于海陆变迁,古气候的冷暖更替以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示范区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泛,厚度变化大,一般30~170m,总体趋势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东北部最厚,嘉兴地区油车港凹陷及平湖凹陷可达302.3~314.7m。第四系岩性、岩相变化复杂,自山麓沟谷区至滨海地区,分布有陆相-湖沼相-海相沉积。

2.水文地质结构

依据区内已开展的水文地质普查、勘查、开采井资料以及本次实施的水文地质调查及钻孔,全面查明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地下水流系统特征。基岩山区以火山碎屑岩为主,分布有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除“覆盖型”岩溶水富水性较好外,其他富水性均较差。滨海平原区浅部及山麓沟谷区分布有孔隙潜水,水量一般较小。滨海及河口、海湾平原区分布有Ⅰ(Qp3)、Ⅱ(Qp2)、Ⅲ(Qp1)三个孔隙承压含水层组,含水层分布稳定,水量大,水质较好,是主要的开采层位。受古河道演变和展布方向控制,含水岩组具有明显的纵向、横向分布规律,一般自上游向下游、自古河道中心向两侧岩性由粗变细,时代由老及新。

3.工程地质结构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根据已开展的工程地质勘察及本次施工钻孔,全面厘清了示范区岩(土)体类型、岩组及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依据岩体不同时代成因、结构、矿物成分和强度等差异,将区内岩体划分为五大岩石类型,11个工程地质岩组。根据平原地区沉积特征,将示范区内平原区土体根据成因和工程性质划分为滨海淤积相高压缩性软黏土类、海相-冲海相易液化的松散土类和陆相松散土类三大类,并根据各层岩(土)体形成时间、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可利用性,将浙江沿海平原70~90m以浅的沉积物分为26个工程地质层。根据示范区不同平原区特征,查明了杭嘉湖平原、萧绍姚平原、宁奉平原、温黄平原、柳市平原、温瑞平原、苍南平原工程地质层的成因、分布特征和工程地质性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

(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地质灾害

(1)突发性地质灾害。全面梳理了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发育及分布特征,查明示范区内共有突发性地质灾害点2 263处,主要分布在示范区西南部山地丘陵地带。类型以滑坡为主,占58.1%,规模以小型为主,占98.5%。全面开展了示范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共划分20个易发区,累计面积16 132.8km2。结合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及2012年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138个重点规划建设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

(2)地面沉降。随着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示范区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得到了较好控制,地面沉降速率逐步减缓。截至2014年,全省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沉降面积约5 213km2,沉降速度大于10mm/a的沉降面积约309km2。基于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条件,选择地面沉降易发区评价因素,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开展了示范区地面沉降易发性分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1306km2,占平原区面积10.05%,中易发区面积2 584km2,占平原区面积19.88%。对沪杭高铁、杭甬高铁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沿线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分析。

(3)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对示范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引入地质灾害风险指数,划分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平原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示范区北部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市和平湖市,温黄平原中部、温瑞平原的永强平原,以及杭州市区、杭州湾南岸慈溪地区。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绍兴上虞市-宁波余姚市-奉化市丘陵区、宁波宁海市-三门县丘陵区、温州永嘉县丘陵区。

2.水土环境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浅层地下水总体以淡水为主,水质优良和良好主要为河谷潜水,分布在宁波西部、奉化南部、宁海西部、三门西部、温州瓯海西部、瑞安西部及苍南南部等地区,可作为农村集中或分散供水水源;水质较差和极差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受原生海相沉积环境影响所致。部分地区水质受生活和工业影响,影响指标主要为氨氮、亚硝酸盐氮、COD、汞等。

示范区浅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以二级为主,三级土壤主要分布城市区周边,超三级土壤主要出现在杭州市区南部、绍兴市区南部、宁波市区,其他有零星分布。浅层土壤有机氯农药环境质量绝大部分为一级、二级,有机氯农药残留绝大部分为低残留,中、高残留呈点状零星分布。

浙江近海沉积物整体环境质量良好,以第二类为主,占71.9%。空间分布上,第一类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地区,东南沿海仅呈点状分布;第三类仅出现在温州苍南沿海地区两个站位。(www.xing528.com)

3.江海岸带稳定性

淤涨型海岸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台州湾两岸、温州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河口两岸,岸线变迁频繁。侵蚀型海岸主要分布于杭州北岸、象山港湾口、三门湾、台州湾和温州苍南,以及舟山群岛等基岩海岸一带,海蚀作用明显,但侵蚀速率较小。稳定型海岸主要分布于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河流两岸,以及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湾内及舟山群岛一带。

(三)地质环境资源评价

1.地下水资源评价

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内地下水进行允许开采量计算,结果显示,示范区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总量为67 936.15×104m3/a,其中河谷潜水50 889.01×104m3/a,占允许开采资源总量的74%,其次为深层孔隙承压水(淡水),允许开采量为15 768.54×104m3/a,岩溶水允许开采量为1278.6×104m3/a。

2.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内广泛分布有地质遗迹资源,共有重要地质遗迹资源82处,占全省总资源的28.9%,主要分为地貌景观和基础地质两大类。在空间上温州分布最多,达20处,占整个示范区24.4%,其次为杭州、宁波,分别有15处和14处。示范区地质遗迹基本得到了有效保护,将示范区划分为浙北平原区、浙东南区和海岸岛屿区3个地质遗迹一级规划保护区。

3.地热资源区划

浙江海洋示范区范围内有水温大于25℃的地下热水井6处,其中具有较好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有嘉兴市秀洲区运河农场、宁波市宁海深甽2处。嘉兴运河运热1号井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水量最大、水温最高的热水井,水温高达64℃,可开采水量达2 500m3/d,为氟热矿水;宁海甽3井水量丰富,水温47℃,为含氡氟-硅水,是优良的理疗热矿水。地热资源勘查区划将示范区地热资源划分为勘查区3个、可勘查区8个和调查区3个。

(四)地质环境区划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地质环境区划总体上按照基岩山区、河谷区、滨海平原区和江海岸带四大类进行。

(1)基岩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上虞南部和余姚西南部的四明山地区,宁波宁海黄坦镇西部,台州三门海游镇西部,温州永嘉中部山区、瓯海西部山区以及苍南、平阳西部局部山区。

(2)河谷区潜水均达到可饮用的级别,其中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宁波市西部鄞江河谷区、台州市三门西部、临海西北部山前河谷区以及温州市永嘉瓯江上游河谷区;可供饮用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宁波市奉化江上游、宁海县山前河谷区;其他山前河谷区地下水均为适当处理后可饮用的地下水。

(3)滨海平原区地质环境区划显示,杭州市区南部、嘉兴市区西北部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地面沉降风险高、浅层地下水及土壤环境质量差;杭嘉湖余杭以东地区、杭州湾南岸慈北地区、温黄平原路桥以东地区以及温州永强平原、苍南东部地区有承压淡水分布,可作为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温黄平原、温瑞平原、平苍平原等大部分地区30m以浅软土层厚度大于10m,甚至大于20m,软土地基问题较突出,易引发工程性地面沉降,工程建设成本较高。

(4)江海岸带地质环境区划表明,杭州湾南岸、台州湾两岸、温州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河口两岸属于淤涨型海岸,淤涨速度较快。规划建设的平湖独山港区粮食码头集运配套设施项目、镇海港区19#和20#液体化工码头、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朱家尖岛)、温州乐清湾港区1个3万吨级化工码头等工程,建设地段位于(微)淤涨型海岸,港口码头建成后可能会产生港口淤积,建议建成后定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监测,必要时进行清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