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人类活动程度不同,污染源呈多种形态分布。有点状分布的工业企业,有沿江、沿湖、沿海分布的线状、条带状、环状污染源分布带,有沿海地区连片聚团式、零散串珠式污染源分布带,有广大面域分布的农业污染源。污染源种类复杂多元,工业“三废”、生活综合污染、农业污染、典型产业集聚式污染均有分布。
1.在收集资料和实测的基础上,对工作区内的地表水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与评价
东南地区地表水系发达,河湖密布。经过对收集资料分类梳理、补充调查测试成果分析可知,区内地表水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江段达到Ⅰ~Ⅲ类水质量标准,部分江段如长江九江下游、芜湖-马鞍山部分地段,赣江下游、闽江下游、瓯江下游局部地段有Ⅳ类、Ⅴ类水出现,主要影响因子为“三氮”、化学需氧量,主要是城市及大型企业排污所致。区内鄱阳湖、巢湖水质相对较差,部分监测口仍有Ⅳ类、Ⅴ类水检出,影响因子有“三氮”、重金属、化学需氧量、多环芳烃等。根据历史资料,区内地表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间有一个劣化过程,经过多方治理,现在整体水质在逐步优化过程中。
2.对东南地区各片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掌握了其平面分布特征
(1)东南地区的平原地带,Fe、Mn元素原生组分含量较高,尤其是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抚河河谷等区域;福建沿海地区兴化平原等地Pb元素原生含量较高;金瞿盆地一带Ⅰ元素含量较高,且相较于历史资料,有明显增高趋势;区内TDS除温黄平原外,整体呈北高南低趋势(北部合肥中位值884μs/cm,南部漳州中位值237μs/cm)。(www.xing528.com)
(2)浅层地下水p H值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北部皖中平原p H值中位数7.23,中部鄱阳湖平原及抚河信江河谷中位数6.32,南部福建沿海平原中位数6.53),酸性地下水的分布区,主要在北纬30°40′以南区域,并沿着金瞿盆地、信江河谷向西延伸至鄱阳湖平原、抚河河谷、宜黄河河谷、崇仁河河谷地带。
3.开展了东南地区地下水综合质量评价和污染状况评价
(1)东南地区潜水以Ⅲ类、Ⅳ类水为主,Ⅰ~Ⅴ类水所占比例分别为:9.39%、5.85%、33.12%、32.74%、18.89%。普遍性存在的影响因子为p H、锰、铁、硝酸盐、碘化物等,部分酸性水分布区铝的影响较大。区内城市区地下水质量等级与所在地区的区域地下水质量等级的分布,整体上差异不明显,并主要受控于无机指标的原生背景含量。承压水除Ⅱ类水外,Ⅰ类到Ⅴ类水均存在,Ⅰ、Ⅲ、Ⅳ、Ⅴ类水比例分别为:0.61%、49.09%、35.15%、15.15%。水质主要影响因子为p H值、碘化物、锰、硝酸盐,部分Ⅴ类水还受氯化物影响。裂隙水无Ⅰ类水,Ⅱ~Ⅴ类水比例分别为8.57%、31.43%、31.43%、28.57%。水质主要影响因子为p H值、铝、硫酸盐、碘化物、氟化物等。
(2)全区潜水污染程度较轻,区内浅层地下水未污染比例80.42%,轻污染比例10.19%、中污染比例4.72%、重污染比例1.77%、极重度污染比例2.90%。主要污染因子有硝酸盐、碘化物,极重度污染等级中存在重金属元素的影响,此外,轻污染等级中,有极少量受有机指标影响。各片区潜水污染程度不一,以抚河信江河谷平原的未受污染比例最高,浙江沿海、福建沿海平原的污染等级比例较重。皖中平原和鄱阳湖平原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例居中。承压水未污染比例76.97%;轻度污染比例8.48%;中度污染比例11.52%;重度污染比例1.21%,极重度污染比例1.82%。碘化物和硝酸盐是最大的污染因子,尤以碘化物为甚,在各个污染等级中贡献度均最大。裂隙水未污染比例88.57%,中度污染比例2.70%,重度污染比例2.70%,极重度污染比例5.41%。主要污染因子为碘化物、氟化物和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