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1212011220151
承担单位: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项目负责人:黄俊宝,李文祥,洪儒宝
工作周期:2011—2015年
档案号:845
主要成果:
项目在系统开展台风暴雨诱发地质灾害调查、区域地质灾害分布与成灾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运用多种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开展了以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变形特征研究与监测、成灾机理研究与监测、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室内模拟测试、地质灾害主要控制因素研究与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研究,科学支持当地政府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探索建立台风暴雨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区域预警预报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减灾防灾提供了技术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社会效益。
(1)2012—2014年,累计完成调查面积465km2,共查明地质灾害点97处,其中滑坡68处,崩塌22处,不稳定斜坡6处,泥石流1处,房前屋后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616处,地质环境点437处。
(2)进一步系统总结区域地质环境特征和成灾特性,区域地质灾害受台风暴雨影响显著,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具备突发性、群发性、危害性大的特点,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为潜在地质灾害高发区域。
(3)通过开展台风登陆与新增地质灾害动态调查,得出了福建沿海台风诱发的地质灾害失稳类型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最少;灾害规模整体较小,绝大多数为小型,土层厚度一般小于6m,主体厚度小于3m,个别厚度可达10m;历次台风引发的斜坡地质灾害的时间大多与台风登陆-离境过程、大风过程和暴雨过程大致同步,无明显的滞后现象。(www.xing528.com)
(4)在原有建设完成6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的基础上,新增建设完成1处滑坡监测点和1处泥石流监测点,进一步优化选定监测部位、监测周期和监测对象,使监测工作更为高效、实用,并针对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区的地质灾害规模相对较小、突发性较强的特点,提出了以位移、含水率、降雨为主的滑坡自动化监测技术和以降雨、次声、视频监控为主的泥石流自动化监测技术方法。
系统总结已有监测成果和监测信息,建立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信息数据库,研发集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监测预警于一体的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并成功运用于各年度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5)对建设完成的8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其与滑坡各内在参数的相关关系,开展了单体滑坡数值模拟和数学模型构建研究,得出滑坡的失稳模式及运动形式,并根据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提出滑坡危险系数概念,建立危险系数与增量位移的关系,实现滑坡监测点位移变化的阶段式预警。
(6)针对福建地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分布较广,且均为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的特点,开展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人工模拟条件下野外斜坡变形破坏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提出了福建闽东南地区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成灾降雨量阈值曲线。
(7)通过自行研制的人工降雨土柱入渗试验装置(室内模拟测试),开展了工作区典型地质灾害点坡积土与花岗岩残积土大型原状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研究,揭示研究区台风暴雨作用下坡残积土的入渗响应规律,以及残积土坡从非饱和向饱和状态转变的机制。
(8)通过地质经验法、事件树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完成了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评价模型的构建,对动态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方法、评价流程以及所需的数据基础进行了探索,形成初步的评价步骤,并应用于工作区乡镇区域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评价,对乡镇合理有效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9)建设完成了1个集监测预警、科学研究、科普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即突发性地质灾害——福建德化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包括7个滑坡专业监测点、1个泥石流监测点,项目成果展厅布设、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分析预警软件等。
(10)本项目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国家地质工作,其主要产品是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和系统。预警分析与信息传输系统平台为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3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面向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基础支持;面向社会提供防灾减灾预警信息服务;为地质调查与科研,提供原型基础数据;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预警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