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成果相比,本次工作在精度上、研究深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总结如下:
(1)项目在充分利用已有大量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本次收集浅、中、深水文地质孔24眼。在精度上,重新划分了水文地质含水层组,阐述了各含水层组埋深、岩性、厚度、富水性及水质情况。
(2)首次探讨了工作区潮汐对潜水的周期影响规律,联合利用多种同位素手段摸清了地下水的年龄与补给源,更进一步细化了浅、中、深地下水水流系统循环演化模式,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可能存在现代海水入侵;利用视电阻率垂向电测深界定了垂向咸淡水界面,摸清了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至2015年第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过程,揭示了地下水咸化成因机制。本次工作所得出的系列结论与哈承佑等在《南通市地下水系统的咸淡水形成演化规律》文中的结论相似,对前人结论进行了验证。
由14C测试数据分析可知,南通地区地下水年龄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第I承压含水层14C年龄最小,浓度最高,而第Ⅳ承压含水层14C年龄最老,浓度最低,14C的相对浓度与含水层之间表现出很好的分层对应性。该结论很好地验证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关于南通地区的分析。
(3)从应用性的角度出发,圈定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靶区,提出了红、橙、黄3级地下水应急预案,可为启东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应急水源地规划等提供支撑。(www.xing528.com)
(4)收集并系统梳理了区内已开展的各类地质调查资料,基于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研究,建立了工作区的工程地质层序。在查明工程地质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的软土和持力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并分别从场地稳定性、砂土液化、水土的腐蚀性、天然地基条件、短桩持力层条件等方面评价了工程建设适宜性。结合区内规划,在查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可为区内启东新城开发建设、重大线性工程选址等提供依据。
(5)项目系统总结了工作区江岸带、海岸带的变迁规律及侵蚀、淤积现状,研究了人类影响下的潮滩演化机制,初步评价现有江、海岸稳定性,分析了海岸稳定性对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提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建议,为启东地区的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综合分析长江岸线资源与地质条件,从地质科学的角度提出港口码头、过江通道和涉岸工业及仓储等建设工程的优化布局建议,可供规划决策参考。
(6)根据项目信息系统建设要求,规范各类野外调查数据表的填制及整理,完成了野外调查数据入库工作,为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储备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