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1212011220555
承担单位: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
项目负责人:张忠平,陈国建
工作周期:2012—2014年
档案号:804
主要成果:
(1)初步厘清了本区地层分布及岩性组合特征,统一了地层代号。根据岩石组合、火山作用旋回、沉积旋回、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资料等,将测区地层划分为12个岩石地层单位。
(2)新发现成矿有利部位。除了前人指出的构造破碎带的构造角砾岩和典型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外,此次调查还发现:古元古代变质岩地层复式向斜及小型背斜核部是容矿储矿有利地段,如银坑铜多金属矿点;中三叠世石英二长岩是区内铜多金属矿主要围岩之一,如黄中坑、溪源、吴山等矿点;燕山期中酸性岩体(主要为岩瘤状、岩墙状)与铜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特别是遥感解译的燕山期隐伏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是找矿的重要部位;白垩纪古火山环形破裂带等火山机构与金银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如塘岱银矿点。(www.xing528.com)
(3)1∶5万矿产地质测量过程中新发现的矿(化)点或矿化信息计65处。其中有17处矿(化)点,包括铜多金属矿化点2处,铅锌矿化点9处,金矿化点2处,钼矿化点1处、萤石矿化点3处,为圈定找矿靶区提供了较好的矿化线索及矿(化)点。
(4)通过1∶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将测区划分为4个磁场区。根据磁异常特征对区内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和隐伏岩体进行了追踪、推断和研究,推断断裂构造21条,其中出露断裂2条,半隐伏断裂6条,隐伏断裂13条;推断隐伏半隐伏酸性岩体6个,火山机构2个。共圈定局部异常33处,其中甲类异常1处,乙3类异常13处,性质不明异常5处,14处为岩性异常。
(5)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Cu、Pb、Zn、Ag等15种单元素异常948处,圈定了以Cu、Pb、Zn、Au、Mo、W等成矿元素为主的综合异常70处,初步划分甲1类异常2处、甲2类异常5处,乙2类异常12处、乙3类异常20处、丙类异常31处,异常中主成矿元素异常的分布与矿床(点)分布基本吻合;结合区内地质、物探、遥感等地质成果,根据区内综合异常分布特点,划分为4处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相对密集分布区(九牧-铜坑-管查、沿坑-管九-竹源、溪源-屏峰、高溪-茶坪-双坑-半岭)。
(6)工作区内地球化学演化较为复杂,主要分布规律为:区内Cu、Pb、Zn、Co、Sn、Cd、Mn、W、Sn、Mo、Bi等元素在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形成峰值,南山岩组为高值,其中Cu、Co、Zn等元素在印支期石英二长岩中含量较高,而Pb、W、Sn、Mo、Bi等元素在燕山晚期火山岩、侵入岩中含量较高,由此认为,区内Cu、Pb、Zn等元素主要为4次矿化期,即古元古代沉积-变质作用和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成矿期,Mo等元素存在2次矿化期,即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岩浆作用矿化期,W、Sn等元素以燕山晚期矿化为主,Au等元素以印支期矿化为主。
(7)通过1∶5万遥感地质解译,解译出3组7条区域燕山晚期控岩线性构造(官路-永兴、际洋-东坑、马迹-东元断裂等北北东向构造;古楼-忠信、铜坑-上桥断裂带等北东东向构造;下沙-岗里及大子坑-粗坑头两组北西向构造);解译晚白垩世古火山颈(或寄生火山颈)3处、晚白垩世与古火山有关的环形破裂6处、推测燕山期中性—酸性侵入体环形破裂15处和性质不明环形构造5处;圈定区域印支期(前印支期)基底岩块,划分一类预测区2处,二类预测区3处,三类预测区3处。
(8)通过矿产检查工作,圈定土壤综合异常54处,发现矿化蚀变点66处,圈定矿化蚀变体34条,圈定铜多金属矿体14个,在黄中坑、新路亭、富满潭、溪源、塘岱5处检查区内共求得经工程验证的预测金属资源量(334类)为:铜3 956.5t、铅22 741.9t、锌16 724.7t、银94 654.600 0g、钼33.97t。圈定找矿靶区8处,其中A类靶区5处,B类靶区2处,C类靶区1处。
(9)对测区内有关的地质矿产的空间分布、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及其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认为区内矿床均为复合内生型多金属矿床。总结了管查、屏峰铜多金属典型矿床成矿要素、预测要素,建立了成矿预测模式,总结了工作区区域成矿要素、预测要素,圈定了最小预测区26处。通过矿床资源评价系统定位预测,优选A类最小预测区(Ⅴ级远景区)8处,B类最小预测区9处,C类最小预测区9处。在此基础上圈定Ⅳ级成矿区6处,A类远景区4处,分别为官路-管查(Ⅴ1)、沿坑-竹源(Ⅴ2)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溪源-屏峰(Ⅴ3)、五雷蛇-浦潭(Ⅴ5)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B类远景区2处,分别为塘岱-半岭(Ⅳ6)、西山-茶坪(Ⅴ4)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