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汇编:松散层年代地层与气候框架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汇编:松散层年代地层与气候框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中更新世草本花粉开始增加,早期地层中以栎属、莎草科、铁杉等为主,较早期地层进一步转冷,但仍以温湿的气候特征为主;晚期地层草本孢粉含量进一步增加,木本植物中代表温暖气候的孢粉含量减少,局部显示气候冷暖多次波动的特征。全新世地层中孢粉数据显示由冷干至暖湿的气候变化过程。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汇编:松散层年代地层与气候框架

利用本次工作标准孔(YD00YD004孔)古地磁数据,同时结合测区及邻区钻孔(PD、Ch-DK0QC01)的古地磁测试数据与部分ESR绝对测年数据,基本确定长江三角洲地区B/M、M/G的分布深度范围分别为100~130m、260~290m,揭露基岩钻孔(YD00YD00DK02)中可见到中新统与上新统的界线(G/G),但未见到中新统底界的古地磁记录。

区域上第四纪以来始终为平原地貌的演替,地形高差相对小,据将今论古的原则,海平面上升过程形成海侵记录的分布深度范围在平原区内应该相差不大,海侵记录具有区域地层等时对比的意义。

分析测区多个钻孔(D3、DH01、DK02、QC5、YD002、YD004)的生物地层,证明新近系中存在至少2次海侵。第一次海侵使基岩面附近的陆相泥砂层之上发育了海湾相泥质沉积,在DK0YD00YD003孔中见潮间带沙蚕遗迹化石;第二次海侵的地层出现在地表以下350m左右,分析表现为砂、泥层中有海相有孔虫及咸水藻类(YD00QC5)。

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中至少存在4次海侵作用的记录,下更新统3次,表现为多个钻孔地表下相似深度范围(深度差值小于10m)的砂、泥层中有孔虫的出现,少数孔表现为咸水藻类出现。中更新统中,海侵记录都保存在砂层中,多表现为咸水藻类的出现,仅D3孔底部可见有孔虫记录,这与中更新世后全球冷暖波动加剧、周期变长相关,暖期海侵记录易被气候变冷过程中河流分割、剥蚀,造成海侵记录较少。

晚更新世早期测区广泛分布海侵特征层。多个钻孔在80~100m范围的砂层中均存在有孔虫分布。随后气候转冷(MIS4),海平面下降,沉积中心转移,河流下切摆动,破坏了MIS5阶段海侵记录,所以MIS5阶段海侵层的记录范围虽广,但测区也有钻孔未见。晚更新世晚期全球气候经历了较短的回暖期(MIS3),测区海平面上升,在DDH0DK0QCYD004孔中留下了海侵的记录;秦蕴珊等(1987)据长江口外晚第四纪研究孔Ch-1等推断了MIS3阶段开始本区(含上海)存在构造沉降(地壳持续下沉),是海平面相对MIS5下降,但本区仍能受海侵影响的一种解释。(www.xing528.com)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海平面大幅下降,入海河流塑造了本区喇叭口形的负地形地貌;冰消期至全新世,海平面迅速回升,本期海侵层的厚度差异很大(为30~60m),穿时严重,不宜作为地层等时划分的依据。

松散层中记录的气候信息:分析YD004孔孢粉资料,划分了8个孢粉带,综合前人对区内DD7孔的孢粉分析资料,对古气候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新近系中,孢粉组合显示温暖明显高和降水多的气候环境,中部出现较多淡水藻类,表明河流地貌进入衰老期,开始进入曲流河平原的地貌演化期,出现较多的曲流河泛滥湖泊。进入第四纪,气候整体转冷,如多孔显示早更新世云杉冷杉、松属等孢粉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代表温暖气候的栲属、栎属等孢粉也占一定比例,说明整体仍为温暖的气候条件,但有逐渐转冷的趋势。至中更新世草本花粉开始增加,早期地层中以栎属、莎草科、铁杉等为主,较早期地层进一步转冷,但仍以温湿的气候特征为主;晚期地层草本孢粉含量进一步增加,木本植物中代表温暖气候的孢粉含量减少,局部显示气候冷暖多次波动的特征。晚更新世中孢粉数据显示本区由暖转冷的宏观气候特征,但仍显示了多次的暖湿冷干的气候波动。全新世地层中孢粉数据显示由冷干至暖湿的气候变化过程。

此外,我们总结了YD00YD004孔松散层中黏土矿物种类及其纵向分布特征,可以发现上新世整体以蒙脱石(或含蒙脱石混层)为主,次为水云母,黏土矿物组合为蒙脱石-水云母,代表了暖湿的气候特征;进入第四纪,其中早更新世地层中,蒙脱石含量有所减少,水云母有所增加,同时出现较多的绿泥石(绿泥石-蛇纹石混层),黏土矿物组合为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指示了气候仍然以温暖为主,间或气候变冷,且逐渐加剧;到中更新世以后,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次为绿泥石(绿泥石-蛇纹石混层),蒙脱石零星分布,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绿泥石;指示气候的冷暖变化加剧,同时地层中以冷期气候条件的黏土矿物组合为主,这与全球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演化史是吻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