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区火山活动的特征、旋回及时空分布
测区中生代火山活动较为频繁,构造岩浆旋回划属燕山旋回的中、晚期亚旋回。火山活动以大规模酸性岩浆陆相喷发为特色,活动方式以典型中心式喷发为主,喷发强度则具多样性,既有强烈爆发、爆溢式喷发、宁静式喷溢、侵出-溢流,也有潜火山作用等;形成的火山岩地层以晚侏罗世南园组(出露第二、第三、第四段)的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岩最为发育,分布广泛,波及全区,总体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外围时有晚侏罗世长林组的河湖相含火山碎屑沉积岩相伴出露,次为早白垩世石帽山群之黄坑组(仅出露上段)和寨下组的陆相中基性—酸(偏碱)性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的大田县屏山和永春县福鼎一带,以盆地形式叠置于晚侏罗世火山岩之上。
本次调查将屏山外围的原黄坑组亦归为寨下组,故屏山火山喷发盆地仅由寨下组构成,其火山活动仅经历一个沉积-火山喷发旋回;并将福鼎一带的藩坑组修正细分为寨下组上段、黄坑组上段和南园组第四段,由于断层破坏,黄坑组上段发育不全。
2.测区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及岩相特征
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类型较为齐全,熔岩、火山碎屑岩、潜火山岩等均有出露。其中,火山碎屑岩又可进一步划分出火山碎屑熔岩、熔结火山碎屑岩、普通火山碎屑岩、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等。根据火山喷发类型、火山物质搬运方式、定位环境与状态,可将测区火山岩相划分为火山通道相、侵出相、潜火山相、喷溢相、爆溢相、爆发相和喷发-沉积相7种类型。其中,爆发相中主要见碎屑流堆积亚相、空落堆积亚相和崩落堆积亚相。根据测区各火山机构中的火山岩相分布规律,大体可划分为4种火山岩相组合:爆发相系列组合、爆发相系列-喷发-沉积相组合、爆发相系列-喷溢、爆溢相组合和侵出-溢流相组合。
3.测区火山构造的类型、组合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www.xing528.com)
测区位于浙闽粤火山岩带之闽东、闽西火山活动亚带的过渡部位,具体处于闽西火山活动亚带之松溪-上杭北东向喷发带的中偏西南段,以及闽东火山活动亚带之寿宁-梅林北东向喷发带、福安-平和北东向喷发带的中偏西南段和云山-赖源北东东向火山喷发带的中偏西南段。根据火山岩及火山构造的空间分布格局、火山的形态及成因机制、区域地质构造等,可将测区火山构造进一步划分出5个Ⅳ级火山构造、16个Ⅴ级火山构造及4个Ⅵ级寄生火山。其中,Ⅴ级火山构造类型有破火山、穹状火山、火山喷发中心等,它们常呈串珠状、镶嵌式、叠置式、叠置切割式、继承套叠式组合成群分布,组合形成的Ⅳ级火山构造类型既有呈带状展布的串珠状火山群体,也有呈盆地产出的火山喷发盆地。Ⅵ级寄生火山类型既有熔岩穹丘,也有角砾岩筒。
本次调查将福鼎一带的原藩坑组修正细分为寨下组上段、黄坑组上段和南园组第四段,并新划分出4个Ⅴ级火山构造——福鼎火山喷发中心(黄坑组上段)、环峰和鼎山穹状火山(寨下组上段)、犁壁湖火山喷发中心(南园组第四段),其中,福鼎、鼎山和环峰火山划归福鼎火山喷发盆地,犁壁湖火山划归太华庙串珠状火山群体,且后者为前者所继承套叠;并于象山破火山东侧1 207.0高地处、莲地尖破火山南侧老鹰尖处和南东侧970.0高地处分别新发现Ⅵ级寄生火山。
测区在区域构造上居于著名的永安-晋江北西向、政和-大埔北东向、闽江口-永定北东东向及将乐-华安南北向断裂带的交会复合地带。晚侏罗世火山岩及火山构造多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受政和-大埔北东向断裂带控制;早白垩世火山岩及火山构造多呈盆地形式叠置于晚侏罗世火山岩之上,受永安-晋江北西向和闽江口-永定北东东向断裂带控制。
利用室内分析测试成果(如副矿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等),查明测区火山岩的岩石系列、形成源区、构造环境及形成时代。
测区中生代火山岩整体上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晚侏罗世南园组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英安质-流纹质岩石组合,早白垩世黄坑组为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的粗面(英安)质岩石组合,早白垩世寨下组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流纹质-粗面质岩石组合;均起源于壳幔交界处(约30km),原始岩浆属壳幔混源型,其中,南园组火山岩主要来自中—下地壳,仅少量地幔物质加入,与壳源型过渡;均产于大陆弧环境,并向大陆板块内部过渡,其中,晚侏罗世南园组主要产于陆缘弧环境,早白垩世黄坑组、寨下组火山岩则产于陆缘弧向岛弧过渡环境;南园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0.8±1.7Ma,属早白垩世早期,寨下组火山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5.7±3.2Ma、130.1±2.2Ma、131.0±1.7Ma,属早白垩世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