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回首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回首千年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时刻的李斯三叹,更是点睛之笔,足以引发后人的千古之思和千古之鉴。李斯的第二次感叹在位极人臣之时,那是对未来危险的隐隐预感。李斯的第三次感叹在刑场上,是临终的悔恨。为什么名利场会成为不归路?李斯在秦国的三十多年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他对秦统一六国及中国历史的贡献不可低估。这种名利欲望成就了李斯一生的辉煌,也因为贪恋权势而不得善终。

中国传统文化-回首千年

自古以来,人们对名利的态度一直充满矛盾,很纠结。一方面,名利可以带来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感,所以绝大多数人都热衷名利。正如古语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人重利,廉士重名。”另一方面,追逐名利让人劳心伤身,失去自由和悠闲,还可能有巨大风险,稍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所以人们又讨厌名利,害怕名利,称之为“名缰利锁”“宦海风波”。

秦朝丞相李斯的一生,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名利带给人的一切。司马迁的《李斯列传》写得非常好,生动、细致、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个性、才情、思想和命运。关键时刻的李斯三叹,更是点睛之笔,足以引发后人的千古之思和千古之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李斯的第一次感叹在年轻贫贱之时,是名利欲望的萌发。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由厕中鼠和仓中鼠的不同处境悟出做人道理,是做个坐享荣华富贵的人上人,还是甘处贫贱的人下人,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李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人上人,即孟子说的治人者。为此,他做了必要的准备,跟随著名学者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后,选择秦国作为自己建功立业,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告别荀子时,李斯大谈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核心是两句话:“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意思是人生最大的耻辱和不幸就是穷困卑贱。就这样,李斯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信心百倍地踏上秦国的土地,开始了名利场的征战。

李斯的第二次感叹在位极人臣之时,那是对未来危险的隐隐预感。

在秦国三十多年,李斯由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到秦王的长史、客卿、廷尉。秦统一六国后担任丞相,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可谓权倾天下。当时,“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面对这种繁花似锦的场面,李斯却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裳,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李斯是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他深知荀子的话乃至理名言。因此,透过眼前的荣华,他已感到前途难料,不知什么样的结局在等着他。内心深处的茫然和恐惧化为一句“何处是归宿”的叹息。

李斯的第三次感叹在刑场上,是临终的悔恨。

李斯大概没有料到,不幸的预感变为现实竟然如此之快。不到四年时间,由位极人臣的丞相,变为夷灭三族,身受腰斩的死刑犯。他在临刑前对二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说罢,父子相对大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斯在此刻才意识到,他原来可以选择过一种平常人的普通生活,不需要那么高的地位,那么大的权力,那么多的财富。凭自己的能力养家糊口,过小康日子。闲来无事,和儿子一道牵着黄犬去上蔡城外撵兔子,享受常人百姓的乐趣,不也挺好吗!为什么非要走上这充满风险的仕途,为什么迷恋权势而不功成身退,致使全家族男女老少都成为刀下鬼。

然而,一切悔恨都于事无补,只能把沉重的人生感叹留给后人。

无论李斯个人的结局多么惨烈,多么不幸,李斯的人生故事却极具魅力,可以作为我们解读人类文明社会的一个典型案例。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社会是从私有制开始的。私有制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贪欲、权势欲,而这些欲望又促使人投入无止境的创造活动中,不断提升人的各种能力,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人为什么要追求名利?(www.xing528.com)

求名求利的欲望对个人和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名利场会成为不归路?

首先,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会产生一系列欲望。为了维持个体生命,有了食欲。为了种族的繁衍,有了性欲。在生存和安全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产生爱与被爱、受尊重等较高层次的需要。而马斯洛所说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就更多了。人的需要和欲望是不断增长的。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人必然要追求名和利,因为名利是满足人各种欲望的最有效手段。有了金钱,可以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满足人的占有欲、贪欲。有了权势,可以满足人的支配欲、领袖欲。有了名,可以满足人受尊重、受追捧的虚荣心。而且,名和利往往是相连的,有了名,利会随之而来,所以有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名利不仅成为人自身的追求目标,千百年来,它也成了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社会把名利地位当作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有名有钱有势者被视为成功人士,受人敬仰,载入史册。无钱无权无名便成了人生失败的表现,被社会视为无价值的芸芸众生。这种外在的评价尺度和社会氛围,更加助长了人们对名利的追求。

其次,对人们的名利心不能视为道德上的恶而简单地加以否定,需要作客观全面的评价。以李斯为例,他去秦国的目的,就是在名利心的驱动下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尽心竭力辅佐秦始皇扫平天下,灭六国,扩疆土,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他力排众议,反对分封诸侯,实行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的设计者。这一政治体制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很大作用。他主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居功甚伟。不说别的,仅一篇《谏逐客书》所表现出的广纳人才思想和文学水平就足以使李斯名垂千古。如果不是晚年与赵高勾结废扶苏立胡亥,连司马迁都认为他的功劳可与周公、召公并列。李斯在秦国的三十多年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他对秦统一六国及中国历史的贡献不可低估。但他所作这一切的动力,既不是高尚的道德理想,也不是孟子那样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而是急于摆脱穷困卑贱的强烈名利欲望。这种名利欲望成就了李斯一生的辉煌,也因为贪恋权势而不得善终。真可谓成也名利,败也名利。

对整个人类文明社会而言,人的欲望起了发动机的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当然,偏离了正确方向,这发动机也可把人类推向灾难和毁灭。仅仅用道德的尺度评价人的名利欲望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历史的尺度来看待道德上称之为恶的贪欲和权势欲。马克思很欣赏孟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的一段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称之为恶的东西,不论道德上的恶,还是身体上的恶,都是使我们成为社会生物的伟大原则,是毫无例外的一切职业和事业的牢固基础、生命力和支柱;我们应当在这里寻找一切艺术科学的真正源泉;一旦不再有恶,社会即使不完全毁灭,也一定要衰落。”恩格斯至少三次明确肯定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说:“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

人追求名利其实不算恶,但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择手段,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那就是恶。追求名利超过了一定的度,会既害别人也害自己。名利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你满足感的同时也带来烦恼和危险。

第三个问题最令人困惑。许多人明知名利场上的危险,甚至如李斯一样预感到危险即将来临,为什么不及时退出呢?

这还要从人的本性找原因。人的普遍本性是欲望无穷,得寸进尺,既得利益舍不得丢掉。正如明代朱载堉的散曲《山坡羊·十不足》中写的: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李斯的悲剧就在于贪恋名位。赵高是个聪明的坏蛋,他抓住了李斯的弱点,劝李斯说,如果扶苏继位,必任用蒙恬为丞相。只有废扶苏立胡亥,他才能保住丞相之位,永享富贵。李斯被此话打动,同意与赵高合谋立胡亥为太子,继承帝位,而这就埋下了两年后被灭族的祸根。

老子早就说过:“功成身退,天之道。”这个话许多人都会讲,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范蠡张良是两个罕见的功成身退者,一个转行经商,一个隐居修道。人一旦进了名利场,如同步入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多数人不想退,也有少数人意识到仕途风险,萌生退意,却因为种种顾虑,不敢退,不能退。

不敢退,是因为有人在官场争斗中树敌太多,一旦放弃权势,就会成为政敌加害的对象,所以死抱住权势不放。曹操就把话说得很直白,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以不得为也。”可以设想,一旦曹操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势,其下场会比李斯更惨。

不能退,是因为官高位显者已成为某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大树,包括亲戚朋友下属在内的许多人在其权力庇护下谋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果大树一倒,大家全完蛋。所以他们会全力反对、阻挠自己的保护伞退出官场。

名利是极具诱惑力的,也确实有不少人以名利心为动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李斯的例子告诉我们,名利场确实是一条不归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多远离官场,得以善终,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均享高寿。而政坛精英则有不少人被杀或被逼自杀,落得个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商鞅吴起伍子胥苏秦、白起、吕不韦、蒙恬等人的血迹提醒世人,名利之路可以走,但要做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思想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