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差等之爱:以人为贵

儒家差等之爱:以人为贵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以人为贵是中国很早出现的一种价值观和伦理观,儒家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的说法在儒家典籍中经常出现。在儒家看来,人是根本,既是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也是价值判断的标准。家人回答“没有”。儒家学派的巫马子与墨子辩论,他明确表述自己爱有差等的看法。儒家的另一著名学者荀子,给差等之爱和生命的价值高低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儒家差等之爱:以人为贵

以人为本、以人为贵是中国很早出现的一种价值观和伦理观,儒家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的说法在儒家典籍中经常出现。例如,《礼记》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人是根本,既是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也是价值判断的标准。人的生命比动物的生命重要,这是毫无疑义的。孔子家的马棚着火了,孔子下朝回来得知此事,问伤人了没有,不问马。他显然认为人的生命重要,马死伤与否则无所谓。有人为孔子辩护,说这段话断句错了,不是“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而应当是:“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孔子先问“伤人了吗?”家人回答“没有”。然后孔子再“问马”。但即使这种解释成立,也说明孔子心目中人比马重要,所以先问人,后问马。

孟子对生命的关爱分了三个层次,即他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孝敬父母,亲爱自己的家人,这是爱的第一层次。把对亲人的爱扩展到百姓,关怀爱护他们,这是第二层次。再把对百姓的关爱扩展到动植物身上,爱惜一切自然生命,这是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在性质和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对家人是亲情之爱,对百姓是仁慈之爱,对万物是怜惜之爱。“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孟子特别强调了爱、仁、亲三者的不同。墨子主张兼爱,即同等地爱一切人。孟子坚决反对,认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不分亲疏地爱天下人,这等于否定对父亲特别的孝心,就是目无父母。儒家学派的巫马子与墨子辩论,他明确表述自己爱有差等的看法。“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巫马子承认,离自身越近的人,爱的程度越强。相反,距离自己越远的人,自己对他们的关爱程度也越弱。巫马子是鲁国人,邹国与鲁国相邻,越国远在南方。所以巫马子说他爱邹国人胜于爱越国人,爱鲁国人胜于爱邹国人,爱家乡人胜于爱鲁国其他地方的人,爱家里人胜于爱家乡人,爱父母胜于爱其他家人,爱自己胜于爱父母。这是从感觉作出的判断,符合人之常情,但缺乏理论说服力。(www.xing528.com)

儒家的另一著名学者荀子,给差等之爱和生命的价值高低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把人与万物分为四等,荀子在判定生命价值的高低时,以是否有知觉和道德理性作为标准,这和我们今天以是否有自我意识作为划分人与其他动物的界限非常相似,应该说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