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竭力抨击封土建国的弊端,维护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观点在汉代以后成为主流意识。清朝灭亡后,君主专制成为众无之的,广受批判。但中国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体制则肯定者多,批评者少。其实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长必有短,有利必有弊。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选择政治制度时都有具体背景下利益权衡的考量,不是选择万全之策,而是选择利多于弊的制度。
封建制实施之初,有其合理性。以周为例,武王伐纣时,依靠八百诸侯的联军打败商纣王的七十万大军,才得以建立周王朝。这八百诸侯作为盟友,周人既无理也无力消灭他们,只能承认他们诸侯国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换来天下的安宁。为了维护王室的地位,周武王和周公又分封七十余国,其中姬姓诸侯占五十三个。因为他们相信血缘和亲情关系的力量,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只有姬姓家族的人才靠得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姓人不可靠。然而封建制的后果完全出乎他们意料。正如李斯所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秦始皇也意识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诸侯国君世袭相传,几代以后,同姓的那一点血缘亲情早已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的冲突与争夺,导致诸侯间战乱不休,百姓深受其害。
但封建制也并非一无是处。诸侯间互相竞争,竞争激发变革图强意识,于是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重金招贤,魏有李悝变法,秦有商鞅变法,等等,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局部的制度创新。另外,诸侯众多,各自为政,避免了中央集权社会意识形态的严密管控,为创新和人才流动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才促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如同城邦国家林立的古希腊一样,涌现出一批思想巨人,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好处是避免诸侯纷争,减少内战,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一把利剑,既可以成为唐太宗这样的英明君王治国安邦、开创盛世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昏庸暴虐的君王祸国殃民的凶器。毕竟明君少,平庸昏愦者多,所以中央集权与世袭的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不小。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但也使地方官员失去创新的空间和竞争的动力。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由先秦的百家争鸣变为独尊一家。不论秦的尊法还是汉以后的尊儒,都因加强舆论管控而抑制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思想活力。这一点,中央集权的发明者李斯讲得很明白,他给秦始皇的建议中说:(www.xing528.com)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觉得,为了保证政治上中央集权不动摇,必须做到思想一致,舆论一律,不允许任何怀疑批评中央政策法令的民间私学和异端思想存在。“别黑白而定一尊”,就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有一个,这个标准由中央和君王制定,各级官员、百姓只能绝对服从。如果有人敢怀疑、批判这一标准,那就是犯罪,要遭到严厉惩罚。“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这种情况下,只能有对官方政策和御定经典的阐释,而很难有思想创新。没有思想创新,也就无法推动制度的创新。两千多年陈陈相因,走不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圈子,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既经历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封建制,也经历了中央权力过大的中央集权制,对二者的利弊应该看得比较清楚了。当今的中国人,是否有智慧和勇气来探索一种新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又能充分调动地方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恰当分权和相互制衡,以便为每个公民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实现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