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但是,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不但避免了半殖民地的命运,而且通过对外侵略养肥了自己。而30年代后的中国同样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结局却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未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究其日、中两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首先,就两国进行维新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通过比较可知,经济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有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日本的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两个国家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坚固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实行领主制,禁止土地买卖,硬化了私有财产,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易解体。而中国实行地主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政治方面,为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变革国内的封建旧制度。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部结构比较坚固,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又是一种弹性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而日本却是幕藩体制,有些外样大名统治的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公开对抗,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显然,中国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得多。变革力量方面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在中国,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组成四位一体,经济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的儒家学说又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因此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而日本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冲击,民族危机意识和欧洲近代科学文化影响,使日本形成了一支倒幕维新的革命势力。
其次,就两国当时面临的外部条件而言,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同样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威胁,并被迫签订了内容大体相似的不平等条约,只是相对而言,中国的处境较为严重些。第一,由于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所遭到的殖民侵略要比日本大得多。美国的历史学家马士和宓亨利曾说:“由于欧洲各国常常彼此攻伐,中国又是多年来一直扮演着阿塔兰塔的金苹果的角色,日本才得以长期幸免沦为狼狈之境。”第二,中国经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了日本以民族警醒。把中国作为前车之鉴,决心要摆脱日本“开国”后面临的民族危机。第三,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使西方殖民者吸取了政治教训,对日本的人民起义和反幕府势力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没有公开武装干涉。(www.xing528.com)
最后,就日中两国社会变革的进程而言。日本构成倒幕维新运动的多种形式的斗争,几乎同时兴起合成一股合力,引起强大的共振而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在中国却由于分散努力而失败,戊戌变法时未同时发生其它革命斗争,之前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之后有义和团运动,却未形成合力。此外,日中两国社会变革活动的“错位”也成为中、日两国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在日本,各项资产阶级改革措施都是在推翻旧政权后由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权推行的。即先自下而上的革命,然后再自上而下地实行改革。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在没有经过革命的情况下依托旧政权进行的,结果换汤不换药,这种改良主义的变革不可能成功。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19世纪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并同是面临外敌入侵而进行的。但由于各自不同内部条件以及面临外侵压力大小的差异,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以失败而告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