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岑溪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与经济起步

岑溪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与经济起步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展,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1953年到1957年,岑溪提前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人民群众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全县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岑溪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与经济起步

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展,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1953年到1957年,岑溪提前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人民群众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

(一)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53年10月,为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稳定粮食市场,国家制定对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和对城市人口与农村缺粮人口粮食供应,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营自由经营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12月28日,召开岑溪县第四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部署全县开展粮食统购统销工作。1954年5月底,全县90%的农户基本落实统购统销的任务。

(二)执行棉布、粮油计划供应和生猪派购派养政策

1954年8月初,县委、县政府部署棉布计划供应和改造私营布匹商贩工作。9月15日起,按照国家的规定,全县实行凭布票供应棉布,有效地稳定棉布市场。1954年11月,县委、县政府部署全县实行油料统购统销和食用油计划供应工作。1955年1月1日起,油料统一归粮食部门经营,城乡居民凭票供应。1955年2月,县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向全县各区、乡发出生猪派购派养的通知,要求积极发展养猪业,鼓励农民养猪。在生猪派购派养政策的鼓励下,195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1.38万头,全年出栏5.51万头,上调国家2.87万头,三项指数均比前两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1953年至1956年,通过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贯彻执行粮食、油料、棉布统购统销政策,岑溪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商品市场日趋活跃。1956年,全县商品流通比1953年增长70%,社会购买力增长49.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8.70万元,比1950年增加3倍多,商品流通税收突破50万元,全县社会经济形势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大好时期。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www.xing528.com)

从1953年到1957年,全县提前并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全县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生产方面,依靠农业互助合作化集体的力量,建成水利工程2214处,灌溉水田面积0.82万公顷,防洪水田面积0.53万公顷。通过积肥和推广耕作新技术,确保粮食增产丰收。1957年,粮食总产量7.68万吨,其中稻谷7.34万吨,比1952年分别增长2.8%和1.7%。林业畜牧业也有发展。1957年,全县造林面积0.75万公顷,林业产值1509万元,畜牧渔业产值3018万元。

工业方面,1956年工业总产值95.86万元。1957年底,建成国有企业18个,产值183.14万元;集体工业企业35个,产值83.18万元。

商业交通邮电通信方面,195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32万元,比1952年增加62.56%。地方财政收入242.65万元。1956年至1957年分别修通糯垌至三堡和岑罗公路(至筋竹路段)两条公路共51千米,建立岑溪汽车客运站。1957年,县城和各区分别成立邮电局和邮电所,邮路总长1500千米,实现乡乡、社社通电话,全县电话线路总长比1952年增加3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