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解放之初,厂矿关闭,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业经济方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饱受压迫剥削;工商业分散落后,市场萧条;公路短小,运输工具与电信设施稀少。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发动农民群众恢复发展农林业生产
县委、县政府成立后,立即建立区级政权和进行对乡政权的改造,同时在乡村建立农会,维护秩序。1950年7月上旬和10月初,岑溪县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代表会议召开,讨论通过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城乡贸易,繁荣经济,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等决议。同时成立区乡水利委员会,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修复堤坝、水塘、水渠和植树造林、垦荒灭荒、积肥等生产活动。为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1952年5月,全县组织起常年互助组170个,季节性互助组3933个。1952年,粮食大增产,其中稻谷产量达72153吨。1951年至1952年,全县兴修水塘886座,水陂255座,水渠857条,共解决灌溉面积765.86公顷,占全县水田面积的24%。农村造林156.33公顷。1952年末,全县耕牛存栏4.66万头,生猪5.33万头。1953年底,全县有林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4.66万公顷增到6.66万公顷。三年来,全县林业生产收入162.80亿元(旧版人民币),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统一财政经济,组织物资交流,稳定物价,促进市场活跃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务院颁布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方针。7月召开的岑溪县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通过《发展城乡贸易,繁荣经济》等决议,成立国营岑溪县贸易公司,增加市场供应,平抑市场物价。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分理处,截至1953年共投放人民币近2000万元(旧版人民币),有效地支持工农业生产和财政经济的稳定好转。1950年8月,设立农村集市管理委员会,严格统一全县度量衡和工商管理制度,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1952年9月,成立供销合作社。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的成立,有效地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稳定农村市场,增加地方税收。从1950年到1952年,县贸易公司收购土特产和粮食价值4.5亿多元;抛售物资4亿多元。1952年,全县国营商业商品纯销售额253.7万元,国营商业商品纯销售额人均8.8元,标志着社会购买力开始恢复,群众生活稳定并逐步上升。(www.xing528.com)
(三)个体手工业恢复发展,兴办地方工业和交通邮电事业
1950年7月上旬,岑溪县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召开,议订鼓励个体手工业恢复的优惠政策。1950年,全县个体手工业发展至1937户,生产土纸2.28万千克,1952年10万千克。1951年蔗糖产量9300千克,1952年1.62万千克。1950年,全县个体手工业生产总值4500万元,1951年5100万元,1952年6220万元。
1950年8月,县政府在县城创办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县城用上电灯,改变岑溪无电的历史。1952年2月,创办第一家印刷厂。1952年初,成立岑溪汽车站,同时成立自行车协会。1953年底,全县有60辆自行车参加协会并开展客运服务。1953年,县贸易公司购买3吨货车2辆,宣告岑溪无公有汽车时代结束。
1951年,全县邮政代办所由1949年底的11个发展到28个,开始用自行车在县内递送邮件。1953年,开通至梧州的电话线路,30.7%的乡装上电话,乡电话机43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