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行标准化设计及通用部品体系。
政府应推动标准化设计及通用部品部件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的专业化、协作化和集约化,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社会化大生产,达到增量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建筑技术体系入手,梳理各个不同类型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构架,及其相关技术标准内容,调整和完善技术标准。
笔者要特别强调,装配式建筑(这里主要指PC建筑)当前在我国推广缓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体系不成熟,特别是在住宅建筑中广泛应用的剪力墙结构,对装配式建筑的适应性较低,成本也降不下来。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节点连接多,且大多是湿连接,预制墙板内预留套筒、钢筋、埋件、孔洞多,节点连接处预留空间小,这些因素导致生产和施工难度大;第二点是由于现行规范的谨慎性,带来大量的现浇、大量的出筋,导致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无法使用,也无法实现机械化快速安装,效率自然无法提高,致使价格不占优势。
解决的办法,一种是加快技术研发,解决剪力墙结构对装配式建筑的适应性问题,研发出新的技术方式,减少现浇和出筋,提高生产率;另一种就是改变结构体系,推动成熟的、适合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
构建易推广的建筑技术体系,适合市场的需要,是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二是完善基本模数标准,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强制推行或优先选用。
三是编制装配式建筑整体结构及节点结构设计标准和施工图集,最终建立起基于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现场施工装配、竣工验收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化、多层次、全覆盖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www.xing528.com)
②建立装配式建筑中部品部件和配件的通用体系。
通用体系是通过将建筑的各个构配件、配套制品和构造连接技术标准化、通用化,使各类建筑所需的构配件和节点构造可互换通用的工业化建筑体系。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成熟可靠的、可供规模推广的技术体系,因此需要在各企业逐步完善专用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逐步构建区域通用体系,形成区域社会化大生产,有些如预埋件等还可形成全国性的通用体系。具体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构建部件(主要指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他构件)的企业内和区域内的通用体系。不强调全国的通用性,因为结构构件通常有服务半径,一般100km以内为合理服务半径,服务区域太大经济性差;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北方的居民住宅因气候、民俗、经济、城乡现状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住宅模式不同,通用性不强。
二是构建部品(如轻质隔墙、整体厨卫和收纳柜等)的企业内和区域内的通用体系。不强调全国的通用性,同样基于地域差异带来的住宅模式不同导致的通用性不强。
三是构建配件的全国性通用体系,比如预埋件、吊具、螺栓、螺母等构配件,无地域性区别。
可以看出,地域性的标准化就是使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比如,一个中心城市可以在结构构件、配套部品等方面推动周边区域城市采用统一标准,形成地域性标准化,这样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成本。推动地域性标准和通用体系,可以保有地方特色,还可以把标准化与差异化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地方资源。
2)积极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
BIM技术可使工程建设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有效地避免各专业、各行业间不协调问题,有效地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部品与建造技术脱节等问题,提高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政府应出台政策,推进BIM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引导市场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各环节协同,并强制在政府项目中率先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