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地理气候等因素复杂多样,在制定发展计划或指标时,中央政府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采取“一地一策”,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发挥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而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市场、技术、管理的客观发展水平制定,像深圳、上海、沈阳、北京、合肥等市场化发展水平较高或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比较成熟,其制定的政策措施可相对超前些,而其他城市可相对保守一些。对于政府来说,最好的发展目标和指标是与其实际发展水平比相对略低,这样既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符合当前我国简政放权的改革趋势,也利于政府部门有所作为,同时也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
因此,政府在推进装配式建筑过程中,制定相应指标时应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应该遵循预制率先低后高的思路,但不能唯预制率论。从目前我国推进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技术指标看,大多数城市政府把预制率作为首要衡量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指标,甚至是刚性要求。预制率是指预制混凝土占总混凝土量的比例,这一指标虽然并不完全科学,但其更直观、更简单,也更便于评价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发展水平。从目前普遍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经济水平看,预制率越高,对技术和成本的要求也相对越高,市场接受程度越低,也必然影响预制率从低向高的路径发展。随着政府对建筑的环保、节能、绿色、质量、性能等强制性要求逐步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尤其是高预制率建筑的各项优势大大凸显,当高预制率成本低于低预制率成本时,才能自然形成预制率从低到高的发展态势。(www.xing528.com)
预制率仅是作为评价装配式建筑四大系统中的结构系统的重要指标,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要从其四大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推进,在推进结构系统低预制率要求时,还应注重对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的协同推进,尤其是内装系统,是实现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内容。同时,装配式建筑也必须要满足国家对建筑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符合绿色建筑发展方向,不能进入唯预制率的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