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共富:胶东村落与人居空间再生研究

商共富:胶东村落与人居空间再生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社会,文化的附加值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文化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对此,建议合理开发农村文化的商业价值,将精神财富的丰硕成果进行转化,帮助农民走向文化致富的道路。只有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地村民共同努力,新农村文化空间的建构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商共富:胶东村落与人居空间再生研究

丰富的民间文化在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当代社会,文化的附加值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文化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对此,建议合理开发农村文化的商业价值,将精神财富的丰硕成果进行转化,帮助农民走向文化致富的道路。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采用以下相关对策:

第一,基于烟台市和栖霞市的地域文化,树立农村文化品牌意识,依托相关部门对优秀的农村文化形式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农村文化由零散和自发的状态向特征化和品牌化发展的机制。例如,以“栖霞剪纸”为品牌依托,对村庄中的剪纸艺术进行发掘和推广,鼓励村庄中的剪纸艺人进行创作,通过展览、比赛、出版书籍影像、制作纪念品等形式,促进剪纸艺术的品牌价值转化。在栖霞苹果销售包装中,可以将栖霞剪纸的元素应用于其中,形成品牌互惠效应。

第二,扶持村际戏曲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稳定成熟的吕剧团、秧歌队等人才队伍,组织其于节庆期间在各村之间进行巡演。例如,吕剧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地方曲艺形式,其演出在当地备受民众喜爱,一旦具备了完整的演出团队和常备剧目,则可以大量承接附近村庄的婚庆、山会、节日庆典期间的演出活动,不仅可以筹集文化活动经费,也为地方戏曲的推广作出贡献。

第三,借助推进村庄文化生活的进程,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技能培训,逐步培养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使农民走向科学致富的道路。例如,当地的苹果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剪枝、除草、除虫、施肥、疏花、授粉、疏果、套袋、浇水、摘袋等系列劳作,期间涉及一系列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对果业收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建议通过组织果农知识竞答、生产观摩、技能比赛的形式,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将生产知识传达给广大果农。

第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推进村庄文化设施建设,将村庄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健康、文化丰富的新农村,逐步建立和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和展示基地农家乐体验、村庄文化旅游等农商结合模式,吸引外地游客和投资,帮助村民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双赢。

农村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几千年来,先民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对自然和自身进行观察、思考,形成了掺杂天文、地理、神话宗教政治和心理等众多内容的复杂知识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代代相袭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近代以来,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以农村为主体的历史轨迹,转向了以城市飞速崛起为特征的狂热模式。这种突变使中国的农村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中国固有的传统农村文化逐渐衰败,传统农村的自然、经济、环境、文化生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一剧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必须及时作出调整才能继续生存;只有扣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命之树常青。

新农村文化空间的建构,是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农村”对文化空间提出的新要求,其建构过程中需要考虑国际国内大环境、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地域文化背景、村民思想认识、生产实践、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收支、农村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以及城乡经济和文化差距的影响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空间建构。上文所涉及的三个村庄,在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其文化空间的建构可以对当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典范作用。近年来,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有了更多的精力从事农村文化活动。当地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开始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推广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致力于提高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倡导摈除陋习,移风易俗,构建新农村新风尚,形成一股文化新风。

新农村文化空间的建构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机构、全体村民和其他各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需要宏观的布局、规划、管理,需要与具体的措施相结合,需要物质生产和精神需求相互协调。只有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地村民共同努力,新农村文化空间的建构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注释】
(www.xing528.com)

[1]参见中国烟台政府门户网站(www.yantai.gov.cn);烟台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烟台市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

[2]参见山东栖霞政府门户网站(www.sdqixia.gov.cn);山东省栖霞县志编纂委员会.栖霞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3]参见蛇窝泊镇信息门户(www.shewobo.cctv7.net)

[4]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一般认为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参见于学剑,段雨强,张玉珍编著.吕剧[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3-17;宣立华.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吕剧的起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5]秦海燕.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2011/0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求是,2006/05.

[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50.

[8]参见何兰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开发研究,2008/02;刘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0;陈育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杨振姣;罗玲云.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