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信仰与农业生产知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根本不可能完全分开。对此,建议采取顺流、疏导、启发的策略对待村民的文化生态,平衡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第一,重新评估、客观对待农村的传统文化形态,以发展、进步的态度看待农村文化的历史遗存。例如,对于村庄中依然存在的龙王爷、土地爷信仰,宜结合人们祈福消灾的心理,顺势普及有关环境保护、天气水文等自然科学知识,使村民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民间信仰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关系。建议将原来的祈雨、祈丰的仪式、活动等作为文化演出活动进行传承和保护,以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同时借机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再如,村庄中对于逢年过节时对先祖的祭祀非常重视,每逢春节、清明节等都会郑重地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但是,近年来,由于春节、清明节期间大量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造成空气污染、引发火灾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大力宣传新理念,移风易俗,倡导采用绿色环保的新形式缅怀先人,例如春节祭祖采用传统锣鼓表演代替大量燃放鞭炮,清明扫墓采用植树护土代替焚烧纸钱等。
第二,对于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技艺,应及时抢救、保护和传承,同时应客观分析其濒临灭亡的原因,找到能够促进其自然复苏和重新焕发的动力。例如,村庄中原有的木匠、石匠、铁匠、皮匠等传统手工艺人,他们大部分年事已高,但其精湛的技艺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对此,建议相关的企业、生产部门组织现代化的工人与行业相关的民间艺人进行互动,并对这些民间艺人的生产实践过程采用影像录制、文字记录等形式进行资料保存,或者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宣传。传统手工业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生存困难,但仍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优秀的民间技艺不应失传。(www.xing528.com)
第三,积极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手段,促进农村文化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转接。建议鼓励村民收看有关民间文化的电视电影,专门负责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应利用农闲时段组织村民观摩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成果。目前三个村庄电视、手机等已经具有较高的普及度,尤其是电视基本普及各家各户,可以作为观摩和学习农村文化的重要工具。
第四,村庄现存的文化形态多数都经久未变,在时代变化的潮流中远远落后,不能适应新农村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急需改革与创新。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联络农村艺人对现存的农村文化形态进行研究和创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农村文化的创新作出具体努力。例如,对于传统戏曲、秧歌表演的题材、内容、表演形式、服装道具等进行改革,创作适应新农村生活的具备时代特征的新剧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