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位于现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为苏州现存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沧浪亭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之名古已有之。《水经注·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180]沧浪亭始建于公元十世纪,历经千年风雨,几经毁修。“沧浪亭在城南。吴越孙承佑筑园其地。宋苏舜钦得之,建沧浪亭,后归韩世忠。元、明之际,变为僧院。嘉靖时,释文瑛复建沧浪亭。清康熙间重修,后毁于咸、同兵火。同治十二年再建。”[181]北宋时,文人苏舜钦以四万钱购得原址营建别业,初临水筑亭,因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始名“沧浪亭”。沧浪亭古亭最初临水而构,据苏舜钦《沧浪亭记》文:“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宜。”[182]康熙三十五年(1696),苏州巡抚宋荦以沧浪亭园林沦为荒墟,复“构亭于土阜之巅”[183],后来者又在“山之上下平地皆种梅花”[184],沧浪古亭从此移居土山之上,改变了其初的“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的空间布局。咸丰十年(1860),沧浪亭遭太平军破坏;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沧浪亭”于土山之上,又增楼堂馆榭,连廊相通,形成今天沧浪亭基本格局。
沧浪亭的最初旨趣,承载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士族隐逸之风,是中国文人在朝市喧嚣中追求园林野趣的栖居之所。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85]和道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86]的思想,经魏晋贤士的发扬,形成一种卓然而立的隐逸文化,对中国文人尤其是饱受人事劳碌的官场文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召唤。“沧浪”之名取于屈原的《渔父》,应有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喟叹和对渔父归隐江湖的感同。沧浪亭落成之初,苏舜钦即以《沧浪亭》诗记之:“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悉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187]诗中表达了对“居然城市间”的幽山、曲水、修竹的眷恋,表达了其欲远离庙堂机关而甘居江湖的归隐情绪。(www.xing528.com)
小隐在山野,大隐在朝市。沧浪亭的历史、山水、竹木、建筑和诗词,共同构筑和传承了一种根源于老庄哲学的、淡泊宁静的隐逸叙事。如今的沧浪亭园林虽不复旧貌,但见一泓碧水绕园为屏,园内土山竹木葱茏,“沧浪亭”翼然其上,山下水池云影徘徊,花窗复廊曲折相连,亦是趣味悠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