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东传统村落与民居空间的再生叙事研究:现状与成果

胶东传统村落与民居空间的再生叙事研究:现状与成果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迪勇在《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一文中,提出了重视叙事空间维度的“空间叙事学”概念,对叙事研究“空间转向”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概括梳理,对“空间叙事学”的问题域进行了探讨。[40]崔海妍在《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一文中,提出应树立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中建构本土的空间叙事理论。龙迪勇强调叙事学研究中“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同等重要性,呼吁学者重视“空间问题”的研究。

胶东传统村落与民居空间的再生叙事研究:现状与成果

西方学界涉及“叙事空间”的其他相关研究,除了上文在“空间转向”中所提及的著述及思想之外,还有西蒙·查特曼、米克·巴尔、诺伯格·舒尔姿、韦利斯·科特等的相关著作,以及米切尔、鲁思·罗侬、萨拉·布莱尔、弗朗西斯科·洛里焦、唐·拜奥罗斯托斯基、理查德·古龙等的相关论文[30]

西蒙·查特曼在著作《故事与话语》中提出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并在其中对电影和文字叙事中的故事空间进行了比较。查特曼认为,故事事件是时间维度的,而故事存在物则是空间维度的。[31]米克·巴尔在著作《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对诸如事件、行为者、时间、场所、描写、叙述节奏、叙述层次、叙述者等涉及叙事理论诸多要素进行了阐述,对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内涵、空间的功能、空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32]诺伯格·舒尔姿在著作《存在·空间·建筑》中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认为它是存在于意识深处的“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这一观点已经深入到“空间”与“意识”的关系。[33]韦利斯·科特在著作《现代小说中的地点与空间》中将地点与空间语言纳入叙事话语之中,强调空间语言建构的意义。[34]法比奥·詹姆斯·佩塔尼和珍妮·美吉斯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通过记忆与历史进行的空间规划》一文中,探索了记忆与历史在新空间规划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失落空间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空间规划如何涉及在重复非线性叙事中关联不同的空间与时间的社会物质和时空工作。[35]

国内当代叙事学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很深,学者在学习西方当代叙事学的基础上摸索前进,也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关于“叙事空间”问题的探索。这些成果,以龙迪勇、程锡麟等的著作或相关研究为代表,另外还有张海榕、张世君、李碧芳、李显杰、朱桃香、黄德泉、王安、崔海研、闫建华、陈德志、陆邵明、董晓烨、王扬等的一些研究成果等。

龙迪勇在《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一文中,提出了重视叙事空间维度的“空间叙事学”概念,对叙事研究“空间转向”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概括梳理,对“空间叙事学”的问题域进行了探讨。[36]在《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一文中,龙迪勇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进行了概括性第描绘,对文学创作实践中的“空间性”探索,其后,文中再一次强调叙事学界应尽快完成空间转向,建立一门新的“空间叙事学”;文中指出,“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应致力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着力探讨时间性叙事作品所涉及的空间问题,其次还应该探讨在传统文艺理论中被视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叙事问题”。[37]龙迪勇的《空间叙事学》一书,提出“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形式,对“分形叙事”与“可能世界”进行论述,并对“记忆空间”与虚构叙事的关系、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以及图像叙事等内容进行了探讨。[38](www.xing528.com)

程锡麟在《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文中,对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重要著述和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进行了论述,对西方叙事空间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概述。[39]

王安在《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一文中,对国外空间叙事学的发展及空间转向进行了综述,对叙事空间的概念进行了反思。[40]崔海妍在《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一文中,提出应树立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中建构本土的空间叙事理论。[41]陈德志在《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一文中,对“空间形式”的概念进行了考察,认为从“空间”到“空间形式”的转化存在着隐喻逻辑;接着,作者对空间形式论与空间叙事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探讨。[42]陆邵明在《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结合案例分析了建筑叙事的要素属性、空间结构、建构策略和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当代建筑叙事的核心内容是空间叙事的“逻辑性和文学性”及其双重语义。[43]王扬等在《文化建筑综合体叙事空间营造策略》一文中,结合烟台市的两个文化建筑综合体案例,以空间叙事表达的视角,从叙事主题的表达和场所的建构两个方面,对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叙事进行了探讨。[44]

由于叙事学的产生与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许多学者在研究叙事与空间的关系时习惯于站在文学或文本叙事的视角审视空间问题,或者从空间视角切入文学或文本叙事的研究,这在约瑟夫·弗兰克巴赫金和西蒙·查特曼等的著作中可见一斑。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在“时间”的相对意义上提出了“空间”的概念,例如加斯东·巴什拉的“幸福空间”对于人类精神或情感空间的价值给予了极大关注并致力于空间的人性价值探索,诺伯格·舒尔姿的“存在空间”已经开始探索空间与意识的关系,亨利·列斐伏尔、爱德华·苏贾的“社会空间”、“第三空间”等概念进一步扩张了空间的维度。龙迪勇强调叙事学研究中“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同等重要性,呼吁学者重视“空间问题”的研究。程锡麟对于叙事“空间转向”的重视及其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维度对叙事进行分析的尝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以上学者各自从自身的学术背景或研究兴趣出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为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