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空间:服务、交流与创新

图书馆空间:服务、交流与创新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研究的关键性和前沿性问题。201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图书馆在促进不同年级、专业、校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上有其独特的一大优势。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他把家庭居所归为第一空间,工作单位归为第二空间,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归为第三空间。

图书馆空间:服务、交流与创新

(一)图书馆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的研究与探索

生态美学立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旨在美化和优化人类的生存境界。因此,图书馆建筑的生态性不止于绿色生态、节能环保、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空间生态与读者需求的平衡。场所精神、学习共享空间、空间建设、空间再造、空间服务等将是对读者借阅生态提出的新要求,图书馆整个空间生态需呈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和谐性和舒适性。

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研究的关键性和前沿性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现有馆舍,通过引进、改造等方式提升读者到馆量,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服务,吸引读者到馆学习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水平等问题备受业界热议。例如,为深入探讨和交流图书馆空间服务、系统技术及应用经验,由广东省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承办、北京森图华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空间服务与图书馆管理系统”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8日在广州召开。2016年10月,以“二十一世纪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昆山市昆山杜克大学召开,来自美国、中国内地、中国港澳地区的130余名图书馆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规划设计和空间建设问题进行研讨[1]

国内积极探索者、实施者也不在少数。在公共图书馆界,杭州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率先开展空间再造探索。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中较成功的案例。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之所以会成为炙手可热的问题,和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息息相关。意大利建筑评论家布鲁诺·赛维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2]。图书馆建筑的外形特征是特定社会文化与精神审美的物质反映,而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则直接反映了服务制度和用户需求,也就是说,由图书馆建筑空间布局可看到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双方变化。(www.xing528.com)

(二)群体需求推动图书馆空间变革

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的出现,最终归结于群体需求的推动。近几年,随着民众休闲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众对休闲生活格调和品位追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公共图书馆最明显的变化便是拓展了文化休闲功能。一些公共图书馆除了具备传统的文化功能外,还通过内部增设音乐厅、咖啡厅、商店、展览厅、餐厅、清吧、静吧、氧吧等空间提供新式的文化休闲服务,使公共图书馆成为人们释放各种压力和缓解心理疲惫的场所。无独有偶,面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现状,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在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和变革。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接待读者的情况发生如下变化:读者的借书量不断下降,但进馆人数逐年递增或保持平稳。这说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并未下降,但他们对图书馆功能的需求改变了。图书馆由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的场所转向拥有众多综合功能的信息服务中心,成为读者获取多方面咨询服务以及学习、科研、交流的机构与场所,这种蜕变对图书馆的建筑功能、空间布局以及设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图书馆在促进不同年级、专业、校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上有其独特的一大优势。因此,图书馆建筑的各空间再造和空间服务应尽可能满足读者各方面的需求,进而呈现出读者与图书馆和谐相处的空间生态场。

对图书馆空间的变革,并不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在社会大环境中,界内学者也提出了新命题,认为图书馆是作为第三空间而存在的。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他把家庭居所归为第一空间,工作单位归为第二空间,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归为第三空间。2009年,在国际图联年会的卫星会议上,国际图书馆界就郑重提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的命题。在中国,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最早提出了图书馆是第三空间的观点。他认为第三空间就是人们交流的社会空间,类似休闲的咖啡厅、聚集丰富文献资源的图书馆、文化内涵深厚的博物馆等。为突显人和人之间交流的社会空间,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需要有知识共享功能,从而确立了图书馆的第三空间概念,这使得图书馆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利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来发展图书馆的数字化,提供图书馆泛在化服务,也可以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务,让更多读者在图书馆参与体验,以及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图书馆就成为任何人都可以走进的城市第三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