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方法逐渐被重视。深圳、南京、上海等城市也逐渐开始把公众参与作为规划编制的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大多仍停留在展示和被动接受的层面,很多规划师将城市规划作为复杂技术和高级产品服务而将公众意见拒之门外,缺乏主动参与或者互动参与的激励机制。
2013年始,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在总体规划修编中,纷纷提出“存量规划”、“建设用地零增长”等规划概念,而落实到城市规划则出台了一系列多角色参与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公众参与已经渗透到政策的各个领域。2015年8月,上海市市政厅针对社区公共空间凝聚力不足、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开展了城市规划进社区的活动,作为起点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由上海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掀起了由雕塑家、艺术家、社区管理人员多角色参与城市更新的浪潮。活动选取并邀请了五个在社区治理创新探索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街道,请相关基层政府治理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居民代表,与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们坐在一起,分别针对街道社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策划五个城市空间更新活动,提出改善空间品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的方案。活动中,上海的社区组织和城市空间设计从业者一起,以社区为展览基底和平台,带动更多的社区自发活动参与公共空间的改造。
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1.参与过程的转变:从事后参与到全过程互动参与
目前多为设计展览宣传教育以及规划设计成果公示告知等惯性的参与模式,基本都属于后半程的被动式参与,只能起到参观和咨询的作用。不仅难以完全反映广大市民的意愿和诉求,也无法让社会公众真正参与设计决策。互动式的城市规划应在保障公众充分了解规划内容并拥有通畅回应渠道的基础上,完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互动机制,建立参与反馈的循环互动机制,尊重公众意见,尊重参与过程,以开放、包容心态去倾听民声,鼓励对话和交流,尽可能获得公众认同和支持,以利于城市规划的后期实施。在梳理公众的意见后,须向公众通报汇总结果,对采纳和不采纳的意见都进行原因说明。公众了解反馈结果,就与政府之间形成了参与、反馈过程,有利于公众对政府产生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形成参与-反馈-再参与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www.xing528.com)
2.参与角色的拓展:从专家参与到多角色参与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多重的,这些目标不可能在设计中全部得到最优的结果,有些目标之间甚至可能有所冲突。面对城市规划的多重目标和实践中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应充分发挥参与角色的特点,针对性地对其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和反馈,并作出全面的评价和决策。在此过程中也应注重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方法,明确细分参与利益主体,顾全大局并确定优先级别,避免由于众说纷纭而导致规划设计止步不前。
3.参与方式的技术创新:大数据支撑公众参与
从SOLOMO 到LBSN。大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想的公众参与平台和科研分析基础,有了发展线上或移动形式的参与互动的积极条件。SOLOMO 即社交化、本地化和移动化,其核心是获取个体的空间位置和行为,并在GIS系统支持下提供与空间相关的信息服务,将对城市环境的观察及生活体验的思考通过移动设备等介质输入到终端系统,从更广泛的层次上实现公众参与。LBSN 是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或者空间微博,是虚拟社交与真实空间的有机结合。表现为针对空间兴趣点(POI)签到、评论、上传信息和其他在线互动方式,通过抓取带有签到位置信息的微博或者照片、评论,并通过特定的自然语言分析等技术,获取人们对空间质量的评价。另外,针对特定项目或城市,主动地开发LBSN 平台,所有市民和关注者都可以发出声音,借助网络平台形成有效的组织,表达对城市的诉求,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方式比起以往的街头问卷等工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大量获得特定群体的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