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着重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强调从地域的观点探索人文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人文现象的特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地理涵盖了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观念,它深刻影响着人们认识、选择、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并具体反映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上。例如重庆市因山就势的格局、依山傍水的建筑、吊脚小楼无不体现着巴蜀文化的结晶(图11-8);苏州城市的前街后河、小桥流水、江南丝竹则流淌着吴越文化的灵韵;而喀什的整体风貌、建筑特色和民风民俗则诉说着西域文化的风情(图11-9)。
本节运用文化地理学理论中的文化生态、文化扩散、文化整合三个方面知识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解读,并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对城市特色加以衡量。
文化生态认为培育文化的自然基底即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出现世界各地多样化的文化。作为城市特色构成要素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在城市特色塑造的过程中,不仅发挥着一般部件的作用,同时也促成其他城市特色的形成。以地形地貌为例,它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形态与布局结构,如在广阔的平地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一般都呈圆形或者方形(北京、伦敦),河流谷地上的聚落容易发展成为带型城市(宜昌、宜宾),而河流交错或者平行带状山系地区则往往发展成为多组团城市(重庆、大理);另一方面还直接影响城市的建筑、道路等景观,如平原城市的道路普遍宽直,而山地城市的道路则相对曲、窄,又如山地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密度一般都较平原城市高、大一些。
图11-8 重庆依山就势的建筑图
图11-9 喀什老城风貌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特质从一地传入另一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某些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理想状态下,离源地越近,地域性、本土性就越强,特色也就越鲜明,然而文化的扩散会受到自然、人文因素等诸多阻力的影响。
文化整合指在文化扩散过程中呈现出的本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被外来文化的侵蚀和与外来文化融合的三种情况。
1)点的标志性
点主要是指浓缩城市文化精华、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特色的节点,包括建(构)筑物、城市广场等。如悉尼的贝壳式歌剧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紫禁城和长城等,都是在当时、当地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具有强烈代表性和个性,又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图11-10)、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图11-11)、西安的大雁塔广场等,都是人们汇聚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特色展示平台。
图11-10 圣马可广场
图11-11 圣彼得广场
2)线的展示性
线主要是指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人们日常出行的路线,是城市居民彼此相互接触和感受城市的场所之一,也是外来人员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只有把它塑造成能反映城市特有文化和个性的城市景观轴线,才能更直接地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
道路展示城市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道路的命名:是否显示城市特色,对于新建道路,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予以命名,例如广州的犀牛路、飞来对面巷、晒鱼地大街、晒布大街、担竿巷等路名反映了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情况,是城市特色景观。天津市“十一五”期间也出台了《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地名规划》,恢复了“李公祠大街”“水产前街”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②道路的调整:尽量保持原有的道路形态,不随意地裁弯取直、拓宽历史街道,这样不但能维持原有的道路空间结构,保存城市记忆,同时也彰显出当地的地形地貌特色,如江南水乡的水陆交融(图11-12);③道路旁的设施:道路两旁的建筑小品、行道树景观以及路灯、灯架等,不随意照搬照抄,要充分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彰显本土城市特色。
图11-12 无锡市荡口镇历史文化街区街巷规划图
3)面的整体性
这里所说的面是指三维意义上的地域实体,即要保持区域的整体性。例如,扬州地处江淮平原,江河纵横,水域占总面积1/3。早在2500年前,春秋时吴国在此设城,开凿邗沟,至隋代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奠定了古扬州江淮枢纽要冲的基础。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水”“文”“古”“绿”“秀”的扬州文化,并映射在扬州城市景观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扬州古城建于蜀冈之上,依山就势,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从城市本身的构成来看,它是由许多城市片区共同组成的,各个片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城市层面上的整体性。
从片区层面而言,它是由为数众多的建筑、街道等物质空间构成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整体性。当然,保持“整体性”并不是要求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形式上的完全一致,而是指整体中有差别,差异中又有共性,这种共性主要是要求体现在文化内涵上的共性。
2.基于功能分析的城市文化与特色分析方法
张小金通过以城市功能分析为核心主轴,以GIS为技术手段建立的“功能圈”“功能区”“功能片”“功能网”四大分析模块,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特色研究联系起来,将城市的文化和特色置身于区域发展背景来进行研究。
(1)以“功能圈”为方法,从区域需求出发,借鉴案例,运用GIS分析方法,分析未来城市各类文化产业的区域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确定各类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每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发展背景不一致,其文化内涵和文化组成要素都有所差异,因而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特征将文化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亚类和子类,根据各亚类或子类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和现有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确定本城市的文化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
(2)以“功能区”为方法,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各类特色空间布局的因素,确定未来各类特色空间的布局,提出相关的空间安排和政策安排。
研究不同文化对于空间的需求,通过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叠加,寻找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地区。另一方面,文化空间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强度也随着距离加大而逐渐减弱,不同文化空间的影响叠加则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空间发展轴线,是城市建设中应予重点关注的空间对象。
(3)以“功能片”为方法,通过GIS的空间分析,结合现状和城市特色空间布局,识别确定各片区的历史文化景观、自然文化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提出片区特色空间营造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在城市中,文化产业必定是依托特定风貌景观而发展,同时带动地区特色的增加,城市的特色空间必定由城市现有的特色景观地区和未来文化的文化空间组成,因而必须在城市的不同片区将文化空间转化为特色空间,对其进行详细的设计。(www.xing528.com)
(4)以“功能网”为方法,再次着眼区域与城市,分析城市文化产业与区域内城市相关产业的联系程度,制定与区域共同发展的策略;构建历史文化景观、自然文化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的布局网络,确定城市整体特色空间的建设策略。
文化产业和城市特色必须与区域共发展。识别出与城市内各类文化产业联系最强的城市和地区(现状和未来均应有所涉及),提出与这些地区或者竞争或者合作发展的策略;就特色空间的营建策略而言,应以市域整体为对象,分别对历史文化景观、自然文化景观、社会人文景观的整体发展提出要求。
3.基于眺望景观保护的城市文化与特色分析方法
1)国外分析方法
欧美一些国家通过保护代表城市的眺望景观来保持城市特色,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德国斯图加特、美国波士顿、加拿大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的景观控制体系中也都有眺望景观保护的内容。各国的眺望景观保护虽各有侧重点,但基本的方法均可被称为眺望控制法。该方法是通过选择重要的眺望对象和眺望点,经过几何分析控制前景、背景及两侧相关区域建筑高度,以保护眺望景观不受影响,城市特色得以彰显。以伦敦战略性眺望景观为例,眺望保护的对象是整个城市特色,但更确切的说是代表城市的地标,如圣保罗大教堂或国会大厦。眺望点采用经纬度准确定位,除西敏寺一处外,均为标高相对较高、公众可达性好的公园等场所(表11-5)。针对各景观设定景观视廊区、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调区、背景协议区三个分区,在各分区中实施不同的高度控制管理(图11-13)。
表11-5 伦敦已指定的10处战略性眺望景观
图11-13 圣保罗大教堂景观控制分析
(1)景观视廊
景观视廊指眺望点与设定宽度在300m 的地标之间的连接区域。眺望点标高与对象物标高所构成的楔形平面为建筑高度控制平面(图11-14)中的基本眺望线表示控制高度面。原则上禁止超过控制高度面的建筑,不符合要求的现状建筑投影地区开发时,同样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图11-14 自普利姆罗斯山远眺圣保罗大教堂
(2)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
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指在各眺望点设定的眺望边界两端点与对象地标左右两端连接构成的内侧区域。设定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的目的在于,不只是从高楼大厦的夹缝中窥见对象地标,而能有相对开阔的视野进行观赏。该区域内虽无严格的开发高度控制,但也不能存在影响景观的项目。
(3)背景协议区
背景协议区指从眺望边界点所看到的对象物背景的所在区域。距离背景的深度依各眺望景观有所不同,一般设定为2.5~4km。设定背景协议区的目的在于,避免在地标景观之后建造类似屏风一样的建筑,维持地标本身所构成的天际线。该区域也无严格的高度控制,但也要通过引导,保护地标眺望景观不受破坏。
2)国内分析方法
有关眺望景观规划内容,我国香港2003年编制完成的《香港城市设计指引》中有所涉及,其中主要运用了视线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重要视点,控制视点与景物之间的建筑高度与密度,形成一定的观景廊道,从而为城市景观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1)远眺下的山脊线、山峰景观保护
在香港采用发展高度轮廓控制,目的正是要维持并加强城市与天然景色,特别是与山脊线的关系。为了保护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重要山脊线、山峰和山峦的景观,从主要和人流汇聚的瞭望点望向的山脊线应维持一个不受建筑物遮挡的地带,《香港城市设计指引》建议设立一个20%~30%山景不受建筑物遮挡的地带作为控制开发强度的初步依据,制定出维多利亚港两岸七个眺望点(图11-15)。
图11-15 香港城市设计指引中的拟建眺望点
(2)文物建筑、特色历史街区的视线保护
在可行的情况下,保留和扩大可眺望历史文物的景观视廊,如情况需要,毗邻的新建筑物高度应在朝历史文物的方向渐次降低,以取得协调效果。
(3)观景廊道的塑造和保护
控制让市民可以眺望远方景物,如地标、山脊线、水域和其他自然景物等的观景廊道对现今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发展高度轮廓的分区控制
按照不同功能分区以及空间形态进行区分,具体包括港岛及九龙内陆地区的高度轮廓、新市镇的高度轮廓、乡郊地区的高度轮廓以及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度轮廓四部分,分别进行高度轮廓的控制(图11-16)。
其他城市关于眺望景观保护城市特色的方法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也并没有明确地规定眺望景观系统的内容,但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已有了部分明确规定。
图11-16 高度轮廓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