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是对城市辖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记录、整理,力求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源名录。通过对发现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保存现状进行评估,进而认定其保护等级,调查与评价是历史文化资源获得保护的第一步。
1.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方法
历史文化资源基础资料的获得、收集、汇编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资源价值评估、保护与更新、资源的再利用等方面。既要重视显性的物质形态,也要注重隐性的历史生活环境;重视资源本体资料的收集,也要对资源周围环境的调研;注重文化研究,也兼顾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的调查方法包括文献收集与解读、实地调研、走访和座谈会、问卷调查及测绘等。
1)文献收集与解读
(1)建筑本体信息的收集及汇编。包括建筑最初的修建年代、建筑用途、相关的建筑师、建筑的使用者、建筑布局、建筑主要结构体系、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室内陈设等。
(2)历史文化资源变更信息收集。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或者不同年代照片对比等手段了解历史文化资源的变更信息,可以弄清历史文化资源哪些部分是原先建造的,哪些部分是后期建造的,从而为后期的修缮保护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3)历史文化资源所处环境信息收集。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周边相邻建筑、所处的区域的文化经济特征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特点、气候环境、水土资源等特质。
(4)相关政治经济背景、社会人文信息资料的收集。每一时期的历史建筑都有其特点,历史建筑的功能、形态、布局总是与所处的政治、经济背景相联系的。
(5)相关建筑类型的研究及比较分析。相近年代或者相近区域的历史建筑总是具有某些共性,这包括建筑风格、建造技术、建筑材料等。反之,通过上述因素的研究可以判定建筑的建造年代、建造背景等史实。
优点:帮助调查者建立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初步印象。
缺点:文献资料收集存在一定困难。
2)实地调研
(1)历史文化资源本体信息调查。包括建筑布局、层数、高度、面积、区域位置、使用单位、主体结构、建筑构造及建筑材料、建筑质量状况、立面形态及细部装饰、建筑设备、建筑构筑物及陈设、绿化等调查。还包括与历史风貌相关的构筑物种类、数量、分布及状况:如古井、桥、古树等,以及对街区土地利用、道路街巷系统、管网管线、绿化、社会经济等内容。
对建筑的现状调查依据建筑现状调查表进行调查,对每幢建筑物进行各立面和院落拍照;对与历史风貌相关的构筑物调查时按点状地物来对待,在调查图上绘出这些构筑物的位置,并进行编号和拍照,相关的属性数据调查按与历史风貌相关的构筑物调查表内容填写。
(2)历史文化资源周围环境状况调查。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原真性信息保护提供依据;找出现状环境对于历史文化资源再利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历史文化资源使用者及其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人口数量、性别资料、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平均年龄、职业统计等。如在历史街区调研中,除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情况外,更需要知道每一个院落和独立建筑单体的具体人口分布信息,因为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中,保护与整治方式最终是具体落实到每一个院落和独立建筑单体,每种保护与整治方式下,影响的人口数,以及为了提高历史街区的居住生活质量,需要迁出部分的居民,均需要实现院落和独立建筑单体与人口信息的关联。为了保证人口信息的权威性,有关人口资料应从当地公安机关获取。
优点:获得的资料准确,详实。
缺点:对于规模较大的历史街区或历史文化名城,调研工作量较大。
3)走访座谈会
走访是指规划者深入需要调研的历史文化资源内部,进行入户走访,或是根据需要,划分年龄段、类别等进行随机采访。根据情况的需要,有时还需要以普通人的身份融入被采访者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资料。
座谈会是指邀请历史文化资源使用者、有经验的专家或相关主管部门,针对调研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需要控制讨论的内容围绕调研探讨的问题上,在轻松的环境中,使大家表达自然真实的想法。
走访和座谈会调研的方法在开始进行之前,调研人员宜事先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献收集与解读、实地调研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设计好各种需要补充了解的问题,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访谈技巧。调研的过程可根据被采访对象接受的程度,采用书面、录音、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提高记录的可靠性,以便日后查看分析。
优点:可以了解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的过程、文化内涵、使用者的亲身感受,了解到人们的内心想法。
缺点:基本为被采访对象的自身感受,不代表全部使用者;多为口头流传的事件,很多内容缺少文献的记载考证,可信程度需要进一步鉴定。
4)问卷调查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问卷调查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还可以通过在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优点:调研范围较广。
缺点:被采访者的责任心不同,调研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性。
5)测绘
测绘包括建筑形态特征测绘以及现场材料记录两部分,测绘记录成果包括测绘图纸、数据表格、相片资料、视频资料、相关文史记录、3D 模型、残损报告等多种信息,可通过文字说明(包括表格数据)、摄影摄像、测绘图等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图纸测绘可通过GPS卫星定位技术采集各处文物古迹的经纬度坐标,然后直接采用坐标映射的手段在专业地形图上定位,防止了传统人工手绘制图的主观性,而且便于与GIS数据库、各类其他资料衔接。(www.xing528.com)
历史渊源资料的收集与汇编、现状调查与分析、测绘等相互关联或者对应的几部分,且需要相互对照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以确保历史文化资源信息的原真性。
2.历史文化资源分类
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历史功能和使用特性来分,一般包括历史建构筑物(群)、近现代建构筑物(群)、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历史地段、古镇古村等基本类型;按照空间形态和格局特征,则可分为“点、线、面、山水”4类评估主体(表11-1);按照历史文化资源同现有保护体系的关系,还有法定保护类和非法定保护类之分。
表11-1 基于空间形态和格局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分类
3.历史文化资源评价方法
(1)基于历史功能和使用特性分类的历史建构筑物(群)、历史地段、古镇古村等类型,国内学者朱光亚教授、赵勇及加拿大环境部都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
①针对历史建构筑物
朱光亚教授提出由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表11-2),指标体系适用于建构筑物、遗址、墓葬等资源类型,该体系具有适应性和推广性。
表11-2 法定保护类遗产的评估指标构成
②针对历史文化镇村,目前有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表11-3),由价值特色、保护措施2大类、14中类、23小类指标组成,是对名镇(名村)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的综合评价。
表11-3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该评估体系兼顾了名镇(村)的价值特色与保护措施两大方面,覆盖了多方因素,评估全面而系统;“价值特色”方面的指标遴选兼顾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评估标准制定得相对周详细微,对于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估具有较好的参照意义和推广价值。
③针对历史地段资源评价,我国学者梁雪春等人,提出了我国城乡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模糊综合评判(表11-4),在牺牲精度和系统性的前提下,通过覆盖最主要的指标因子(如建筑、空间与环境),于现实操作中实现以定性为主的分级判断,因而更为快捷和可行。
表11-4 城乡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估
(2)基于空间形态和格局划分的“点、线、面、山水”四类历史文化资源,国内学者吴晓教授等人,建立一套由两级指标、多项因子构成的分级评分体系(表11-5)。根据实际评估结果,可以针对非法定保护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不同的等级划分,其原则上要与现行法规相吻合,与保护规划相衔接。
其中,面状历史文化资源经过评估后,只有超过一定的门槛值方可准入“历史地段”范畴加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评估分值的高低,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一般历史地段(或一般古镇古村)两个等级;而其他三类资源可以直接根据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严格保护类、重点保护类与一般类资源,并以此作为依据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表11-5 历史文化资源评估的基本指标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