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鄢陵鹤鸣湖概况
鹤鸣湖位于鄢陵中心城区西北部,是城市新区的中央绿心和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引擎。鹤鸣湖现状湖面面积1900亩,南北长330~990m,东西阔2170米,规模相对偏小,岸线平直,长宽比例有失协调导致水域视觉景观单调、缺少层次和变化等问题。下文从视觉审美角度分析鹤鸣湖的景观构成以期对其水域规模和岸线形态提出调整建议。
2.视觉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1)鹤鸣湖水岸视线分析
(1)观赏点的分类及选取
按照人的行为观景的特点可将观赏点分为三类:点状、线性和面状。点状通常为制高点或能够获得特殊视觉感受的观赏点。线性视点主要指以人的行进路线为特征的多视点线性组合,拥有连续的视觉感受,并随着观赏者的行进不断变化,最终形成景观的整体形象;面状视点是指在较大面域范围内多观赏点的集合。
鹤鸣湖的视线分析根据现状调研情况,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岸线方向上选取1、2、3、4、5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点状观赏点,根据水平视角45°~60°的视域形成的景观清晰平和、最适宜静态观景的视觉原理,四个视点所看到的近、远景景象如图所示(图10-47)。视点1位于湖的西岸,近景看到距离视点450米的湖中岛,远景看到距离视点840米的堆土区;视点2位于湖北岸堆土区的南部,近景看到距离视点300米、450米的湖中岛和南岸突出的半岛,远景看到距离视点900米的西岸线;视点3位于湖北岸堆土区的北部,近景可看到距离视点330米的伸入水中的亲水平台,远景看到对岸的南侧岸线;视点4位于湖南岸的亲水平台,近景看到距离视点350米的北岸的堆土区,远景可看到距离视点800米的北部岸线;视点5位于鹤鸣湖的北部人工堆砌约22米高的鄢山,是观鹤鸣湖和城市的最佳视点。根据人的视觉敏锐度对前、中、远景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视点至360米处为前景部分,360~540米为中景范围,540以及更远为远景范围。当然,具体的近中远景的划分还要根据空气质量、景观构成而有所差异。5个观赏点视线所及范围基本上都有远景,而缺少中景或前景。另外,在每个观赏点所看到的近景和远景的景观效果接近,虽然岸线曲折有变化,但所形成的沿湖观景时空间感基本没有变化;沿湖7 800米岸线只有750米的岸线可以看到纵深1 000米以上的水面,占整个岸线的10%,使得游人在观景时感觉湖面小、景观层次少,纵深感不强。
图10-47 鹤鸣湖沿水岸视线分析
视点5离水面较远,主要视线廊道与水体短边一致,因此站在山顶点上观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相对来讲水景进深短浅,形态狭而瘦。而且由于人静止观景时,最佳视域范围为60°,因此实际上看到的仅仅是鹤鸣湖三分之二的水面宽度,观景视域面小(图10-48)。
图10-48 制高点(视点5)观鹤鸣湖景观效果
(2)与西湖滨湖景观视线的对比(www.xing528.com)
在我国,拥有较大尺度开敞水体空间的城市有很多,但最为著名的是杭州西湖。自春秋以来,西湖历经千百年的自然演变和人文营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诸多城市湖泊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典范。
对杭州西湖滨水景观视线的分析亦是以点状观赏点为主,分别选择苏堤上的压堤桥(视点1)、望山桥(视点2),西湖东岸的六公园(视点3)3个视点,3个视点均有能塑造纵深感强的远景,距离视点的距离为近景的4-6倍左右,并且中间层次有多个近景或中景,观水视线丰富。大部分岸线可以看到纵深1 000m 以上、色阶连续变化的水面(图10-49)。并且南北山岳互为对景,山在水边,在山上能看到南北向的纵深水面(约2 000m),在山岳观景视线廊道间,有孤山,白堤和湖中三岛,塑造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图10-50)。
图10-49 杭州西湖沿水岸视线分析
图10-50 杭州西湖山岳视线分析
因此,从景观美学角度分析,若想塑造优美、风景制胜的景观效果,从“景”的角度,应扩大鹤鸣湖的水面规模、增加景观层次和纵深感,从“观”的角度,应确定和引导最佳视点,将设计与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表达。
2)鹤鸣湖规模扩大和形态调整后水岸视线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在保留鹤鸣湖原有形态和岸线的基础上,对鹤鸣湖采取往南、北两个方向扩大水面面积,原环湖路成为湖中堤,在岸线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选取a、b、c、d四个视点重新评价形成的新景观(图10-51)。
图10-51 设计水面线视线分析
视点a位于南部新拓湖面的南岸,视线所及范围形成包括湖中岛、长堤等近景,中景现湖中岛,远景鄢山及其余脉,景观内容类型多样,层次丰富,且水面扩大后拉长了南北景深;视点b位于鹤鸣湖的东北,东西向本就有较深的纵深感,中远景内容丰富,但缺少近景景观层次,因此建议在接下来的设计中增加近水岸的景观内容;视点c位于鹤鸣湖的东岸,远景视线辽阔,但近景视线受限,多看到平直的岸线,因此,为减弱岸线对视觉的影响建议在近景的岸线种植挺水植物以软化边缘;视点d位于西部新增山体的较高处,远处色彩绚烂的花梦广场和花海晴云通过明亮的色彩丰富远景内容,而弱化了近景不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