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景观美学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景观美学分析方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眺望景观视觉分析,是基于对城市内外重要的风景资源进行保护而在眺望点与眺望景观之间控制建筑高度的一种方法,体现了将城市同时作为观赏点和观赏对象的趋势。眺望景观的确定一般可采用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实景观测和照片模拟、ArcGIS可视度分析等视觉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景观美学分析方法

1.概念综述

基于视觉的分析方法源于西方传统园林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景观仅仅用来满足审美要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前期分析时,更多的是视线和平面构图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形成一定的秩序对空间进行控制。

眺望景观视觉分析,是基于对城市内外重要的风景资源进行保护而在眺望点与眺望景观之间控制建筑高度的一种方法,体现了将城市同时作为观赏点和观赏对象的趋势。

2.眺望景观视觉控制分析

1)眺望景观视觉控制分区

眺望景观是城市景观最具象性的一部分,正如人们谈及桂林就联想到甲天下的山水,说到上海就想到拥有百年历史外滩建筑群和优美的滨江建筑轮廓线。对其的规划控制和保护一直是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眺望景观视觉控制分析是利用视觉生理学原理,建立视觉模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眺望点和眺望对象间的建筑高度控制进行风景保护,具体来说,将各景观设定为3个组成和分区,在各分区中实行不同的高度、色彩、风格控制管理。

(1)景观视廊

景观视廊指眺望点与眺望景观的保护范围之间的连接区域。眺望点标高与眺望景观标高所构成的楔形平面为建筑高度控制平面(图10-10)。原则上禁止建设超过控制高度面的建筑,不符合要求的现状建筑则在改造时使用。此外,在不符合要求的现状建筑投影地区开发时,同样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一般采用眺望景观视锥控制法进行控制。

(2)周边景观协调区

周边景观协调区指在各眺望点设定的眺望边界两端点与对象地标左右两端连接构成的内侧区域。设定周边景观协调区的目的在于,不只是应从高楼大厦的夹缝中窥见对象地标,而是能有相对开阔的视野进行观赏。该区域虽无严格的开发高度控制,但如某项开发有可能影响景观时,一般不应得到批准。

图10-10 建筑高度控制分析

(3)背景协调区

背景协调区指从眺望边界点所看到的对象物背景的所在区域。距离背景的深度依各眺望景观有所不同,一般设定为2.5~4km。设定背景协调区的目的在于避免在地标景观后建造类似屏风一样的建筑,维持地标本身所构成的天际线

2)眺望景观视锥控制法

一般来说,眺望景观视锥控制主要由眺望场所(眺望点)、景观视锥、眺望景观三部分内容组成。

(1)确定眺望场所和眺望景观

①眺望场所(眺望点)

眺望场所是指包含眺望点在内的公共观景场所。一个眺望场所内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眺望点。眺望场所通常是公共的,易到达的,在市民中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认同感的场所,如景区制高点、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公共建筑等。也可以是城市主要通道的对景点或视线转折点。在很多情况下,眺望场所可能本身也可作为一个眺望景观,如某些自然山体景观、历史性建筑等。

②基于眺望点的视觉分析确定眺望景观

眺望景观是眺望景观控制体系的目标和最终成果。眺望景观的确定一般可采用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实景观测和照片模拟、ArcGIS可视度分析等视觉分析方法。三维数字模拟分析经常会受到城市空间数据质量以及精确的模型数据的限制;实景观测和照片模拟很难划定景观视锥的具体边界而无法实现量化;因此,确定眺望景观的视觉分析经常采用ArcGIS与照片拍摄、实景感知相结合的方法(图10-11)。

图10-11 基于眺望点的视觉分析确定的眺望景观技术路线

ArcGIS的视域分析可得到特定眺望点观赏到的眺望景观的可视度和可视范围,结合照片拍摄和现场感知将视域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比照,可得眺望景观的保护列表。对于众多眺望景观资源采用多因子综合评分方法进行品质评估,甄别筛选,最终确定进行控制和保护的眺望景观。

(2)眺望景观视锥控制

①景观视廊控制区控制原理与要求

景观视锥控制是阻止障碍物进入眺望点和眺望景观之间形成的景观视廊而进行的控制。对于城市的意义是保护“景点、视点、视廊”这些城市景观结构系统。

为了使该控制一般化或数字化,须在视锥形的各地点内给出建筑不可突破的高度。如图10-12所示,在纺锤形的上部平面以直线表示出等高线,且建筑形式、色彩、风格应与眺望景观相协调。

图10-12 景观视锥构成(资料来源:自绘)

②固定视点眺望

固定视点眺望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眺望特定的历史纪念物或地标建筑,即点对点的眺望;二是眺望山体景观某条等高线以上的部分,可以认为是点到线的眺望。

眺望特定的历史纪念物或地标建筑,首先要确定历史纪念物或地标建筑需进行眺望保护的部分。如,在伦敦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中,针对圣保罗大教堂的眺望保护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比例研究和现状分析,确定穹顶和穹顶下的列柱廊都应列入眺望保护范围。此外,为了保障对圣保罗大教堂整体建筑形式的感知,西侧的塔楼作为建筑整体的重要元素也被列入眺望保护范围。确定了眺望范围后,在ArcGIS中由对象建筑物可视部分的最低标高和眺望点标高共同构筑不规则三角网(TIN),所形成的平面就是建筑高度控制面。

眺望山体通常的控制手段是保障山脊线以下一定比例的山景空间不受遮挡,这一比例通常要根据背景山体与建筑的高度比例关系确定,也有一些经验值可供借鉴,例如香港城市山脊线保护标准为20%~30%的山景空间不受遮挡(图10-13),国内也有研究认为至少应保障1/3的山景空间(王俊宴,王建国,阳建强,费移山,2009)。针对现实中已经突破1/3山景空间的建筑,则以眺望点和山体之间的现状建筑群的整体高度为参照高度,控制新建项目建筑高度,既尊重了市场经济规律,也能有效避免山体景观前出现难看的“墙壁效应”。

图10-13 香港山景控制示意

(资料来源:《香港城市设计指引》摘要,2002)

动态视点眺望

与静态视点眺望相对应,动态视点眺望根据眺望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沿路径眺望特定历史纪念物或地标建筑,二是沿路径眺望山体景观。前者可视作线到点的眺望,获得建筑高度控制面的具体做法是在ArcGIS中将观景路径位移到地面以上1.1米处(人坐在小汽车中的视高),形成视点路径,再由该路径和对象景观(需事先确定可以眺望到的部位)一起构筑不规则三角网(TIN)。而后者是最复杂的一种情况,此时的视点和眺望对象均是动态的,由于山体眺望景观一般控制其某一等高线高度以上可视,因此,沿路径眺望山体景观可以简化为线到线的眺望。同理,在ArcGIS 中可以利用视点路径和等高线共同构筑不规则三角网(TIN),获取眺望景观保护的建筑高度控制面。

快速行进中,当距离足够远时,视线观赏更多的是对景观概貌的把握,因此在建筑开发中,还应注重其整体性、组团性的轮廓效果,减少体量过于突兀单体建筑对整体轮廓与景观的破坏与遮挡。

④多重景观视廊交叉控制下的地块开发

在地块开发中经常会遇到同一地块受多重景观视廊交叉控制的情况,此时对于景观视廊的重合部分,规划只需参照最为严格的景观视廊的控制要求即可;而其他部分的建筑形体设计可根据不同的景观视廊要求灵活调整。

3.景观构成美学分析

1)平面构成分析

平面构成是景观设计的风骨。景观平面布局,简单地讲就是秩序,是平面构图原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除了分析分析点、线、面的含义及其关系,以及点线面的基本美学原则,还要分析平面构成的形态、色彩、质感、节奏和韵律等美学要素。

(1)造型要素的视觉美学和平面构成分析

①点

A.点的内涵点,以其位置为主。现代景观设计对点的定义除了形态描述中具体的形状外,作为景观要素的树石、亭塔、台凳、汀步、石矶、雕塑等都占有一定位置,无论它的形状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点。

B.点的视觉感知点,可以独立地构成形象。任何形状的物体在特定的环境中都可当做点来理解。点可以理解为节点,是一种具有中心感的缩小的面,通常起到线之间或者面之间连接体的作用。点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成为视觉中心,丰富造型,打破单调,在园林景观要素中最典型的点的应用就是观赏树木的使用。不同形状的点的聚散变化,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点的规则排列呈现美的秩序,点的非规律的反复和聚散变化,也会使不规则的形与空间产生运动的节奏感。而点的数量、位置在空间中来回变化时,其视觉效果则有很大的差异。

C.点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点景的景观小品根据点的聚焦特性,可在十字路口中间,在绿地或建筑的一角,在道路轴线的尽头,或在广场中央等,成为人们目光的落点(图10-14)。点还可以有线化和面化等应用方法。

图10-14 点景布局

点的线化就是沿一条基准线连续排列,在视觉上给人以线的冲击,就像一条虚线。点的线化应用比实线的直接应用来的有美感,有层次感,有韵律感,也更加动人。点的线化可起到线的作用,避免了视线在道路两侧一览无余,平铺直叙的景观直白感,同时也可形成立面上的绿化,尽量满足增加绿量的生态要求(图10-15)。

点的面化就是多数点的集合,易产生面的感觉:点的疏密不同的排列,会产生明暗的变化:点的均匀排列,会形成一种严谨的结构,具有严格的秩序性(图10-16)。

图10-15 点的线化

图10-16 点的面化

②线

A.线的形态与视觉功能线是造型要素中构成视觉形象的基本条件,点、线、面造型三元素中,“线”最具方向和力的蕴含。线条除具有方向性、表现性和分割画面间隔作用外,还能塑造不同的情景氛围。直线显得强劲有力、大方。凡尔赛宫(图10-17)有一条自宫殿中央延伸长达两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大片的树林把中轴线衬托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道,交错的直线路网系统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威严感,它所显示的恢宏的气魄,是法国绝对君权的象征。平行线能够产生安定、柔和的气氛;斜线能使线条随着人体的运动产生变幻与活泼之感;自由曲线因其形态自由、流畅、优雅、浪漫,具有动感,有抒怀诗般的特质。通常被用于以娱乐、游憩为主的休闲景观中,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情绪(图10-18)。

B.线在景观中的应用

直线给人以坚硬、刚直、单纯、冷静、硬朗、顽强、明快的感觉,具有速度、力量、男性美的特征。直线最容易与建筑物的线相融合。岐江公园直线路网的再生设计,既看不到中国传统园林强调的“园无直路,步移景异”的景观,也看不到古典西方园林所强调的几何对称这种美的形式。在这里,你只能看到一个看似混乱的直线路网。而正是这个直线路网,引导体验工业时代切割机的无情,钳机的一丝不拘。随后,它又将人引向21世纪的时代体验:简洁高效,人性的舒展,个性的张扬(图10-19)。

图10-17 凡尔赛宫

图10-18 广州市草暖公园

图10-19 广州岐江公园

斜线是直线的一种,它的应用与传统对称、稳重的构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斜线条带来了很多尖角的部分,给人们强烈的刺激之感,引发人们的注意力,在人们的心中自然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会给整体空间带来丰富的变化。斜线运用的经典之作当属法国巴黎的安· 雪铁龙公园(图10-20),对于在这样大型的用地上建设公园设计师没有囿于一种风格,特别是很多城市公园所追求的自然风景园的模式,而是将传统的园林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形式综合起来。法国几何图案式园林的对称、平坦与巨大尺度在公园整体结构上有所体现,反映了设计师对法国皇苑凡尔赛宫的一种眷顾。但是,在一些局部环境中也不难见到英国自然风景园和东方园林的影响,而最具传神之处要属于一条沿对角线布置的宽阔线型斜路,它使原本因横平竖直而会流于平淡的构图,一下子变得活泼而具有动感,并且将原本看似松散而漫不经心的结构,变得精致,并起到将黑色园与系列庭园紧密联系起来的特殊功能。

折线也是直线的一种,是把原本在同一方向上的线改变一个方向延伸下去。由于方向的改变产生的折线,形成了线的曲、直对比。不同的转折角度和转折方式使线的动态极大丰富,既可使人在行走过程中体会到韵律感,又可改变视线方向真正获得行动的自由。折线使这个有限的空间形成许多小的空间,使有限的空间具有了多层次的空间感(图10-21)。

曲线的流动性比直线大得多,而且自由曲线比几何曲线(抛物线、弧线、双曲线)更灵活,通常给人以优雅、流畅、轻快、丰满、活泼、柔软的感觉。曲线则与自然景观能够取得最好的协调。美国建筑师波特曼说:“人们对曲线形式感到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更有生活气息,更自然。无论你观看海洋的波涛、起伏的山岳,或天上的朵朵云彩,那里都没有生硬笔直的线条。”人们的感情与大自然的曲线相联系。

几何曲线一般具有理智、柔和的美感,通常呈对称分布,均衡、稳定又富于变化,使人体验到一种理智、弹性单一性和规律性,给人明快流动的感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图10-20 安·雪铁龙公园

图10-21 折线的特殊功能

蛇形线也称S形线,英国画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称其为最美的曲线。蛇形线一波三折的起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同时又充满柔和、秀美的气质。它不像直线那样流于生硬。在景观设计中,蛇形线经常被用来塑造水形或花带等的轮廓。

螺旋线具有强烈的上升感,将重复性创造性结合完美,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幽默的趣味。螺旋线的运动感特别强烈,但并不紧张,且具有一种疏缓、逐步延伸的优雅美(图10-22)。

自由曲线大多数能使人体验到起伏变化的流动性、多样性和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柔软、流畅、自由奔放的感觉,它可以呈现秀雅的美,也可以呈现雄壮的美,这取决于自由曲线力度感及动感的差异,同时也与自由曲线和其他形态搭配后的效果有关。自由曲线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没有规定因而也最自由。如自由曲线与几何曲线搭配往往能增强其优美感;自由曲线若与斜线相配,则显得更有气势。自由曲线不易掌握,用得不好则给人一种散乱、无序、缺乏美感的印象。面对道路的一层交流广场,利用象征濑户内海波浪的曲线图案,为了强调空间上下一体化设置的跌水,通过不同质感的花岗岩饰面处理,创造出自然光中发生各种变化的跌水效果,被称为“光的水面”,这种曲线的应用大胆而强烈(图10-23)。

图10-22 鄂黄长江大桥南岩桥头公园(www.xing528.com)

图10-23 交流广场平面

③面

A.面的视觉功能特征

人的意识在知觉到个别部位之前,总倾向于“观看”有组织的整体,或作为一个整体的形式,而我们的意识也倾向于固执的以相关因素来创造形式。这就是说,形是许多视觉部分的来源,是观察者潜在的视焦点。面一般由形来确定,视觉和触觉也是用面来规范。因此,面有一定的限度和边界。

面在形式构成上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如圆形面、方形面、自由形面等。

B.面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圆”在平面上是由无数切线构成的外围封闭的几何图形,具有完整、均衡、对称、张力和内守的形象特征,同时能吸引人的视线、引人注目和容易形成视觉重心。圆形在景观中的应用古已有之。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圆为贵”“圆为神”,认为“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儒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都或明或暗地指向一种圆形美论。圆形因其过于神圣完美,往往会使设计略显呆板,而椭圆形则弥补了圆形带来的缺憾,使原本安静的广场、图案、装饰物有了动态的趋势。

矩形是迄今为止最简单和最有用的设计图形,特别是与建筑物相配时,这两种图形易于衍生出相关的图形。以直角构成的正方形给人以大方、庄严、稳定的感觉,但四边相同的特征同样会产生乏味单调感。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长方形面的应用更广,特别是以符合黄金比例的矩形更富于美感。大都应用于纪念性质的景观中。如天安门广场、南京中山陵广场等,由于直线形的组合平面,造成一种肃穆、秩序、宽广的庄严气氛,使人们油然升起敬慕感和肃穆感,实现了广场的政治功能与集散功能(图10-24)。

三角形带有运动的趋势能给空间带来某种动感,随着水平方向的变化这种动感会更加强烈。但在景观设计中,对角度的选取是要谨慎而又有原则的,一般避免使用30°、60°、45°这些锐角,它们都是实际施工和将来使用中难操作或危险的角度。

自由形是由不规则的曲线及直线组合而成,审美属性差异较大,灵活感大于几何形。自由形的存在使现代景观设计拥有了除规则形以外的更丰富的设计语言。自由形平面易与建筑、道路等整齐规则的线形环境协调一致,产生秩序、稳定、舒适的美感,通常应用于气氛比较自由的景观中,有时在严肃的景观氛围中起到衬托作用(图10-25)。

图10-24 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图10-25 珠江公园

(2)形式法则的美学分析

对称与平衡、重复与群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变化、调和与统一等美学艺术法则应用于点、线、面等形态构成元素中,通过有序的排列、分解与重构出无数新的图形,满足不同的应用要求。

①对称和平衡

A.对称

对称是点、线、面在上下或左右,相对于对称轴线或对称中心,两侧的形态呈现同形、同量的、完全对应重合的“镜像反映”,可以表现稳固、平衡和完整的完美形态(图10-26)。由于其中心位置使之与其他构图元素更居主导地位,往往引起视觉停留与关注。但不足之处是过于相同而缺乏变化,给人以呆滞、静止和单调的感觉。对称是在法国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法则(图10-27)。

图10-26 印度泰姬陵的对称永恒

图10-27 法国园林

B.平衡

平衡是对称在结构形式上的发展。即由形的对称转化为力的对称,是杠杆原理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在景观设计中,平衡不是实际的形象、色彩的均等构成,而是形态运用的大小、多少,色彩分量的浓淡冷暖,空间的虚实,以及疏密的分布与安排,较对称增添了一份自由、多样、感性和抒情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内在美的秩序和平衡。

②重复与群化

群化是基本形重复构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重复是加强图案的节奏,以使造型表现具有变化魅力。它们的特征是形象的连续性,使形一次又一次再现眼前,增强视觉刺激作用,且感觉井然有序,增强了景观的吸引力,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情趣(图10-28)。

图10-28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要素和景观要素的重复与群化

③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指同一图案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中,重复出现所产生的运动感。节奏能给人平稳、肯定、持久、明快和极有规律的心理感觉。景观设计中常以点、线、面作有条理、有规律、有反复的变化和配合,以及平面中虚实、强弱的交替节奏,构成空间关系的平衡和呼应秩序。如园林中的廊柱、林荫大道上栽植的树木都具有韵律的节奏感(图10-29)。

图10-29 林荫大道

④对比、变化

对比是矛盾与差异的呈现,由两个以上性质相异的形态、色彩等要素并置在一起造成的显著不同的感觉。形、色、方向、位置等加以改变,都可以构成对比,如:方圆、大小、宽窄在一起能产生形状的对比;浓淡、明暗、冷暖在一起能产生色彩的对比;高低、长短、疏密、曲直能产生排列上的对比等。如布达佩斯中心由停车场变为多用途的Madách广场(图10-30)。

图10-30 布达佩斯中心的 Madách 广场

⑤调和与统一

“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无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不能再增加、也不能减少或变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这句话足以说明调和、统一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统一并不是只求形态的简单化,而是使各种多样变化或强烈对立的因素趋向缓和,具有条理性和规律性,达到统一的艺术效果。这种融洽、相安的和谐性构成了设计统一性的形式美。统一通过关联、呼应、衬托达到基本关系的协调,使相互间的对立从属于秩序的关系中,即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图10-31)。

2)立体构成分析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学科,其以点、线、面、体4个空间要素为基础,创建形状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使用一定的材料、运用一定的色彩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新的立体形态的过程。

(1)高度和体量

园林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概念,这个空间既可以是一简单的实体空间形态,也可以是一实在存在的“虚空”状态。在园林景观设计的领域中,景观实体空间更多地体现在各种空间的造型、尺度、功能、所使用的材料及呈现的色彩属性等方面。而景观“虚空”空间则依附于实体空间中各表达因素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视觉审美、心理需求、文化意识和精神需求。这样复杂的实体、“虚空”空间往往又需要建立在由构成空间组成的形态进行更深入的园林景观空间组合基础上,对最终所需要达到的景观设计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图10-31 北京朝阳公园

三维空间形态的设计基础要建立在解决除二维以外的三维立体造型问题上,注重对立体空间要素的思考和探讨。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依然是由点、线、面、体组成,但与平面构成中元素有所区别的是,所呈现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复杂空间关系。

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宜将更多的切入点放在对空间的形态、功能需求、尺度的考虑上,只有将这些都考虑到空间效果中才能更好地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真正实现从平面规划到立面设计的整体丰富性。

(2)材料和肌理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和肌理也是主要因素,不同的材料,其肌理也有不同。在造型艺术中,肌理起着装饰性或功能性的作用,不容忽视。一般来说,植物树形有圆形、圆柱形、垂直形、尖塔形、卵形等。在立体布局群体景观时,应注意树形结构间的对比调和以及轮廓天际线的变化,才能构成优美的图画。而植物枝、叶、花、果的肌理,是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枝干的光滑与粗糙,叶片的蜡质与绒毛,单叶及复叶等,给人的视觉效果均有差异,在设计中都应考虑。利用植物的各种天然特征,如色彩、形态、大小、质地、季相变化等,本身就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空间,再根据园林中各种功能的需要,与小品、山石、地形等的结合,更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立体空间类型。

3)色彩构成分析

城市色彩是人第一视觉的关键,也是一个画面表现形式的重点所在。每一个城市的色彩景观是不同的,这种色彩的个性,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是城市的文化因素;另一个就是城市的纬度因素,也就是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图10-32)。凡是有着明显色彩特征的城市,这两方面的因素也是突出的。如具有浓烈色彩的墨西哥城(图10-33)。

自然环境色彩由城市的总体自然背景色彩和自然要素类色彩构成。其中,城市的总体自然背景色彩是指由地理纬度、山水格局、气候特征、特别是光照云雾等构成的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大面积环境底色;自然要素类色彩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岩石、水系、植被、花卉、果实等具体类型的自然要素色彩。

图10-32 城市色彩影响因素分析

图10-33 浓重绚丽的墨西哥城城市色彩景观

(1)自然环境色彩资源的解读和提取

温湿度、光照、云、雾、霾天气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特别是色光源,会决定性的影响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色彩景观。通常,柔和的光线使色彩的鲜艳度增加,而强烈的光线使色彩的鲜艳度减弱。例如,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日照时间长,阳光入射角度大,城市建筑阴影区域少。由于光照强烈,需要在城市色彩环境中减少高明度色彩的使用,以降低耀眼的反射光线的刺激,同时强光照也会降低色彩的彩度,需要使用彩度较高的色彩。位于阳光强烈、日照较长的地方的新疆轮台地区,传统特色的建筑多选取黄色、灰黄等低明度、高彩度的建筑色彩(图10-34)。

土壤和植被对色彩特征的影响在城市色彩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基底作用。“大美新疆,色彩缤纷”,地处干旱沙漠地区,属阳光普照、蓝天烈日的新疆在缺少丰富植被的自然地理背景下,漫漫沙海与岩石的土黄色和太阳光辉的金黄色,是自然环境色彩的基本色调。与地方性的沙漠环境色彩极为相近的土黄色(中明度、中低纯度的Y)石材、涂料是该地区常用的建筑色彩,从而铸就了与沙漠环境色彩高度统一的城市建筑色彩环境(图10-35)。

图10-34 新疆轮台县自然环境色和传统建筑色彩提取

图10-35 苏州市城市季相色彩设计

(2)自然环境色彩在城市色彩形象塑造中的应用

①基于自然环境的城市环境色彩体系确定,需要从自然环境色彩中寻找色彩的基因,包括分析自然环境的色彩特征,提取自然环境色彩色谱等,将自然环境色彩的形成与变化规律,作为城市色彩塑造的重要依据,以遵循自然之道,营造城市色彩环境。

新疆轮台县北部的天山余脉、从北向南穿越的虹桥河、地表遍布灰黄色沙砾石块的戈壁和沙漠色彩,共同为城市色彩构筑大面积的背景色,秋天金黄色的胡杨林,又为轮台自然环境色彩增添了几分绚烂和亮丽。在轮台城市色彩规划中,我们提取雪山、碧水、戈壁、沙漠、胡杨的色谱样本,整合出“基色典雅灰黄,缀色鲜亮跳跃”的自然环境色彩总谱(图10-36),并以此作为城市环境底色,通过比色融合剔除等方式,选择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契合的建筑推荐色谱,形成具有“金色灿烂的油画”特点的轮台城市色彩体系,以加强城市色彩体系的独特性和本土性。

②季相色彩提取。对于季相分明的城市来说,把握自然环境色彩的变化和差异,是强调本地自然环境色彩特征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苏州城市色彩规划中,通过四季气候特征下季相色彩的变化,提取季相色彩的典型色谱(图10-35)。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冬季的苏州,日照量较少,早晚雾霭浓厚,大气透明度低,植物景观为香樟、广玉兰等常绿乔木和银杏、榉树、垂柳等落叶植物,少有花卉植物,色彩景观呈低纯度中低明度的蓝绿灰调;春季迎春、海棠、杜鹃等百花烂漫,新绿初绽,植物色彩丰富,色相分布广泛,呈生机盎然、明快鲜亮的多彩基调;夏季的苏州,绿色沉郁浓厚,紫薇、夏荷、紫叶李、凌霄、石榴等典型花卉和彩叶植物色彩主要集中在红到红紫(中高纯度中高明度的R、RP、P),而且因为6、7月“梅雨”天气的雨水雾气,降低了色彩的明度与纯度,呈现出“烟雨江南”的朦胧感;秋季的苏州,是银杏、梧桐等植物黄叶飘舞的季节,也是金菊怒放的时节,加之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天气,自然景观色彩呈中明度中纯度的黄绿色调。在苏州城市色彩规划中,通过对上述典型季相色彩特征和色谱的分析,为苏州确定能凸现地方季相景观的城市色彩体系,用遵循自然色彩变化之道的方式,塑造“浓墨淡彩、写意江南”的城市色彩形象。

③植物色彩景观设计。近年来,已有一些城市结合绿化景观工程,通过配置各具色彩特征的乔木、灌木和花卉,取得了较好的植物色彩景观效果。在安康城市色彩形象规划中,规划以营造城市整体色彩形象为目标,在研究确定安康城市色彩体系和推荐色谱的前提下,为安康提供分层次、分系统的色彩形象塑造策略。植物景观的塑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色彩系统工程。植物色彩景观的色彩范围和配色指引,是从属于城市色彩整体环境引导中的一部分,与建筑色彩、城市标志色和城市标识系统色彩等,共同构成丰富、立体的城市色彩形象。因此,规划针对安康季相变化的特点,选择本地景观植物类型,创造符合“水润彩绘、诗意田园”的城市色彩形象(图10-36)。

图10-36 安康市植物色彩设计

(2)人文色彩

①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的色彩包括建筑物色彩、园林绿地色彩、道路色彩、广告招牌色彩和标志标识色彩等。建筑物是最能影响城市景观环境的因素,建筑物群体构成的整体色彩对城市的鸟瞰景观与个性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工环境分析的重点主要是对现状建筑物、街道的色彩进行分析。例如:朱家角建筑物色彩分析主要通过对朱家角传统商业街、传统建筑单体、现代建筑、现状道路进行色彩文脉梳理,分析建筑色彩空间构成、城市建筑色彩演进等,充分剖析城市色彩的结构与内容,寻找最适合朱家角的色彩谱系。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朱家角城市色彩以灰色系为主,尤以暖灰绿色系和红褐色系为主。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色彩的艳度最低,教育类建筑次之,住宅建筑的色彩艳度有所提高,古城区和商业区的建筑色彩最艳。可以发现朱家角整个城市色彩呈现出一种多元、新老不和谐的状态,其建筑色彩景观整体呈现出暖灰色的基调(图10-37)。

图10-37 朱家角现代街道色彩

②人文历史与民俗传统

城市色彩是人的深层次精神在长期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原始本质。不同的地区、民族以及国家由于在文化、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色彩有不同的喜好。中国古代和古罗马的皇帝对黄色特别的尊宠,认为黄色是皇权和尊贵的象征,而伊斯兰国家则认为黄色代表死亡。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演变发展而来,对不同的色彩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城市色彩设计运用应予以考虑。同时,又由于不同的地域在色彩运用方面有着不同的处理手法,造就了一个城市独特的风貌。

③城市特色

城市色彩最直接地体现着城市的个性。独特的色彩特征可以让城市的面貌大为改观,并在众多城市中显得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北京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哈尔滨以米黄、黄白为代表色,彰显其历史建筑色彩;广州中明度、中纯度的色调彰显了它的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文化内涵以及人工环境现状,也决定了广州城市色彩的复合与多元;成都的复合灰体现出了其休闲从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西安整体灰色主打的色调,体现出其浓郁的文化气息,符合西安的古都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