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圈理论与可达性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生活圈理论与可达性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生活圈”分析可以直接了解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对各类需求做出合理预测,并有助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内容,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确定合理的选址和布局。

生活圈理论与可达性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传统居住区的规划方法和社区行政边界,影响了社区设施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部分城市社区出现了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失衡、社区活力丧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选址中还常用生活圈理论、可达性研究等分析方法。

1.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布局

“生活圈”指根据居民生活所涉及区域,中心地区和周边区域之间根据自我发展意志、缔结协议所形成的圈域。“生活圈”概念最早源于日本,其背景是为针对日本在二战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把居民活动空间划分为几个有关联性的圈层,在各个圈层内配置满足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生活圈层内设施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的提高。“生活圈”概念在提出后被一些国家所接受,并在日本提出的“生活圈”概念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国情的调整,重构中心城市规模。2016年,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在原有“生活圈”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以家为中心、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的生活圈,配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图8-6),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均衡、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生活圈”分析法对规划区内居民生活、出行习惯、居民需求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各级生活圈层不同需求采取差异化策略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生活圈”分析可以直接了解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对各类需求做出合理预测,并有助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内容,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确定合理的选址和布局。

2.基于可达性研究的公共服务配置

“可达性”可被定义为某一区位被接近的容易程度。“可达性”的评价与交通成本、区位吸引力、区位需求有关。“可达性”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指标,影响着居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够用于揭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融入状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通常是指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者通过某种交通方式到达目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便捷程度,常用距离、时间和费用等指标来衡量。“可达性”常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选址和布局的研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对不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提出建议。(www.xing528.com)

图8-6 15分钟生活圈示意图

“可达性”的测量方法较多,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应用范围也有所差异。基于区位的可达性测量方法在设施可达性中应用较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测量则主要采用了重力模型与累积机会方法。在测算“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并将测算结果可视化表达时,可使用ArcGIS平台的协助,通过基于GIS采集的道路数据,分析计算居住点与备选地址点间的距离,定量分析综合距离成本,以交通效率最高为原则,精确计算出最优选址地点,并提出空间布局建议。

基于“可达性”方法建立的规划模式及其衍生有很多,我国目前最流行的“TOD”模式可以被视为基于“可达性”规划的一种衍生。“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 模式是以公交站点为中心,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城市中心,并布置商业文化、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TOD 模式的目的在于集中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用途,从而鼓励居民选用公共交通、步行或者骑行的出行方式。其充分利用了公共交通站点的便捷性,将可达性发挥到极致。基于TOD 模式布局的公共服务设施能为居民提供便利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最大化地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