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
城市对外交通是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它的发展受到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位置、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运输化发展阶段等多个外部因素的影响。
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位置、城镇化水平及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对外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设施的配置层级。譬如,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龙头城市的上海应从水陆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重新审视如何提升其枢纽型城市的地位,以及设施配置内容和配置层级,发挥其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交通的发展与运输化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在铁路运输尚不发达之前,水路、陆路交通方式因快捷灵活、价格便宜是大运量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方式。而今,随着“高速”时代的到来,航空和高铁因快速、干净、体验感好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
2.对外交通运输方式(www.xing528.com)
城市对外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主要运输方式。因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不同,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适应范围。比如,铁路运输具有运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大、通用性能好、到发时间准确性较高、运输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成本低、能耗低等特点。因此,铁路适于在内陆地区运送中、长距离、大运量,时间性强、可靠性要求高的一般货物和特种货物;从投资效果看,在运输量比较大的地区之间建设铁路比较合理。水陆运输具有投资省、运输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沿海运输劳动生产率是铁路运输的6.4倍,长江干线运输劳动生产率是铁路运输的1.26倍)、平均运距长等特点,适宜于运距长,运量大,时间性不太强的各种大宗物资运输。因此,根据城市对外联系的需要,建立各种方式合力分工而又互相结合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是城市和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重点。
3.对外交通联系强度
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强度是反映城市间经济、空间对外联系紧密度、便捷度与分布格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城市间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方式承载的客流数据包含着以上信息,具体来看,城市间航空班次、铁路每日经停班次、公路每日发车班次、每班航班的具体运量、每个铁路站点的具体流量、每辆班车的具体载客数等是重要的可以量化的分析数据,而这一数据会受到行政因素、距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