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有很多近似的术语,如空间结构(spatial structure)、空间框架(spatial framework)、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等。这些概念在表征从现象(phenomenon)到秩序(order)规律方面有所侧重,例如空间分布强调现象,而空间格局强调秩序(order)。诸多术语的产生基于以下一个事实:事物(自然或人工的)在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和规律。本书将术语统一称为空间格局,强调对空间分布特征和结构秩序的探讨。
首先,区域空间格局正如区域一样是概念化的产物,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区域的界定、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模式化均取决于客观事物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例如,不仅同一区域的居民点、产业与生态环境等不同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可能大不相同;即使是针对同一对象,不同的研究者也可能对空间格局得出不同的判断。例如,针对图3-1中,城市非白人比例分布这一客观现象,不同研究者可能得到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等不同的空间模式判断。因此,区域空间格局应被视为诠释区域特征的一种思维概念化方法。
图3-1 美国某城市的非白人分布比例(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Blij,Human Geography)
其次,空间格局分析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对象的空间布局进行协调。研究者基于不同目的会分别侧重不同空间结构的分析和评价,如生态环境格局分析目的往往侧重于生态保护,农业格局分析侧重于农业生产,工业格局分析侧重于产业布局。但由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某时段内土地空间资源使用的唯一性,在空间规划中经常需要根据决策价值判断提出不同空间格局的协调。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规划结果的空间格局总是基于特定的价值判断,并不存在对所有目的都绝对有利的总体空间格局,但总体空间格局是在不同利益和价值取向上综合权衡、折中甚至斗争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