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发展案例研究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发展案例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雅杰等则从经济、社会、景观环境和城乡协调发展4个维度建立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对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经济区与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最高,川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水平最低,区域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川渝城镇体系的案例研究表明,历代的川渝地区都经历了不断分与合的过程。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发展案例研究

魏洪斌等(2015)从城镇化水平的人口、土地、经济子系统,采用熵值法和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成渝城市群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地域空间分异明显,川东南和川东北是人口城镇化的“低洼”,土地城镇化表现为“东部高、中西部偏低”,经济城镇化则呈现出都市圈向周边递减的趋势,而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普遍偏低。李剑波等(2018)将人口、土地、经济3个子系统拓展至人口、土地、经济、生态、社会5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一嫡值法、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进一步探讨了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时序变化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是影响成渝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肖月洁等(2018)、郑晓云等(2019)均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张雅杰等则从经济、社会、景观环境和城乡协调发展4个维度建立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对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经济区与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最高,川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水平最低,区域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

城市群比单个城市更具优势,从而成为一国一地的中心区域。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不同城市群间的横向对比,缺乏对同一城市群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纵向研究。中国正在快速城镇化,城市群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理清城市群的演进规律,才能避免城市群盲目发展或不当发展。

分析显示,城市群的生长发育过程大体可经历乡村、集镇、城镇、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等阶段,多个城市群还会成长为相连一体的大都市带。所以,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应建立在都市区的根基上。都市区是连续成片的城镇化成熟区域,城市群由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文化认同度、基础设施、空间连续性、行政衔接、中心极化与外围扩散等综合动力因素作用而成。城市群不同于一般的城市体系,它在城市体系中组织最密切且发育层级较高。

川渝城镇体系的案例研究表明,历代的川渝地区都经历了不断分与合的过程。元代,川东重庆地区与川西成都地区才从分治走向合治。明清时,重庆逐渐赶超成都。民国时,撤县设市,结束了自古以来城带县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初,川渝地区在经历了短暂分治后,又走向合治。1997年重庆市升为中央直辖市,川渝地区又进入分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川渝城镇体系密集分布于成都与重庆之间的紧凑地带。目前,成都市区与重庆市区的人口规模近同,呈现出成都市和重庆市两极鼎立却中间塌陷的极化格局。(www.xing528.com)

成都与重庆这两个都市区的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县的空间范围都在生长扩大,且在集聚。成渝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形成,其空间主体介于两个都市区之间,且在向都市区周边近邻地区延伸壮大,但以成都、资阳、内江、德阳、自贡眉山、重庆市区、荣昌、大足、永川、璧山等地为其稳固的核心地带,成渝城市群会经历过去的雏形、现在的生长壮大和未来的空间一体化3个主要阶段。外商投资企业随经济全球化而兴,助推成都和重庆向世界城市转变,利于提升成渝城市群的国际化水平并拉动城镇化。

在中国知网上,与成渝城市群相关的主题论文一共有1017篇,以“成渝城市群”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献共计335篇,从2000以来的发文趋势统计可以发现,自2011年国家先后批复“成渝经济区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国内对于成渝城市群的研究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而以“成渝城市群”和“经济”为关键词检索得出的文章一共23篇,其中14篇论文包含“成渝城市群”与“经济差异”关键词,其中有对成渝城市群进行纵向内部经济空间分析的,也有放眼于全国视角,从几大城市群的对比分析或长江流域经济带进行横向经济发展空间研究。如晁静等基于灯光数据,采用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重心转移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系统比较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得出总体差异、群内差异及群间差异均逐年缩小的结论,其中群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对于成渝城市群内部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学术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县域层面,成渝地区差异性较明显,并且随重庆直辖,川渝两地相向发展,区域发展差异呈现特殊的双向集聚特征。罗刚等利用泰森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揭示了成渝经济区的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规律。耿佳等基于区域经济增长与供需的相关理论,结合1986—2016年的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对比分析成都、重庆两城市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成渝两市的发展路径和区域发展策略。对于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多从时间纵向维度进行演变分析,指标选取较为单一,对于统计数据的数理分析深度不够,且空间相关性描述不够显著,部分研究选取的面板数据时效性不佳。李峥嵘等选取人均GDP为指标,对成渝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王娜等基于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模型、城市空间流模型ArcGIS径向流等模块,探讨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特征及其运作机理。刘晓歌(2019)运用ESDA和GWR方法,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探究自2007年川渝两地正式签署成渝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前后的短期及中长期时间范围内,城市群内县域经济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