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是西部人口和经济体量最大的板块,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成渝城市群将参与承担“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以及拓宽中国经济回旋余地、拓展中华民族战略纵深等重要历史使命。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空间非均衡性和区域治理的阶段历程,使得其内部的经济空间存在独特的演变特征,对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时空差异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成渝城市群是典型的“双核”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而成渝地区由于历史沿革、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各个城市发展水平不一,区域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成渝城市群对全国和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负有历史使命,通过让成渝在中国内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来探索寻找可行的区域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为中国广大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地区提供内陆经济发展范本,共同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从“一般均衡”的视角看,这也有利于减少我国经济发展中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使各种要素和商品的合理流动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优化配置。于是,在我国西部地区拥有最好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就肩负起西部崛起这一“挑大梁”的重任了。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到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再到确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一体化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当任意两个都市圈在空间上出现了边界的重叠,即预示着经济联系的交叉,区域经济空间在纵深层面进一步耦合,城市群就开始形成,并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深,区域社会经济联系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都市圈涌现并在空间上关联而耦合,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便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在我国省区范围内,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是本省区内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越大,从而与周边城市产生竞争和合作,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群的形成,首先以省会城市、首府城市或副省级及直辖市为核心,通过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发展形成现代化都市圈,之后,在都市圈外培育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最后,都市圈与周边城市圈实现空间耦合甚至功能耦合,从而形成城市群。
推进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统筹全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2011年5月和2016年3月,国务院先后正式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在继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后,成为获中央批复的第四个城市群,城市群发展轨迹向国家级战略部署不断迈进。2018年6月川渝两地政府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标志成渝两地相向发展步伐的加速。2019年4月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出,要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制定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着力将其培育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2019年7月,在推进川渝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座谈会上,四川和重庆签署了包括《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2个重点工作方案(协议)和《共建合作联盟备忘录》在内的“2+16”个协议(方案);同月,重庆两江新区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天府新区考察,谋划推动新一轮的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开放规划和创新规划;10月,《成都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南向开放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印发,提出加快建设成都天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重要口岸……成渝两地相向而行、协同发展脚步愈发坚定。
2020年1月3日下午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向来看,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相对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该城市群的历史定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同时,还明确了两个时间节点: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横向来看,《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位条件,在西部地区都具有领先优势,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带动整个西部,进而推动全国的协调发展。[10](www.xing528.com)
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发展室主任、研究员欧阳慧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充分发挥成都、重庆核心城市优势,推进资源要素的圈域整合,加快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引导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双引擎。”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11]
翻开我国经济地图不难发现,从中心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联系强度和空间分布看,地处长江经济带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沿海沿江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T”字形经济空间的主动力。
具体来说,建设双城经济圈,核心就在于要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来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
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充分发挥成都、重庆核心城市优势,推进资源要素的圈域整合,加快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引导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双引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发展室主任、研究员欧阳慧表示,“成渝双城经济圈”中,重庆经济圈要加快推进重庆主城区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发展,大力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体化进程,打造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的大平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而成都经济圈要支持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强化成都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带动全省、辐射西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经济圈。
成都和重庆不仅可在文化旅游、物流、商贸、基础设施等方面互联互通,还可以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健康、养老等方面协同发展。这两个中心城市都有辐射及外溢效应,因此,可推动周边城市群、城镇化的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任务还很繁重,中心城市跟周边卫星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尤为突出。双城携手可增强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贯通发运的辐射能力,为成渝地区提供更加健全的物流通道服务;推进自贸试验区经验共享、政策互通,谋划保税、金融、会展等功能平台联动合作机制,共建开放平台;充分发挥两江新区开放型产业的集群链条,在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强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融开放经济;推动如自贸试验区法院等国际化城市配套、国际化营商体系共享互学,共搭开放环境;充分发挥两江新区开放合作的国际资源,共同整合在国别产业园、外资企业、涉外机构等元素,联合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人文旅游、友城联动等方面的国际交往互动,共推开放合作,而这些均需要各类优质职业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