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锁晓梅,女,1972年出生。2007年于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现就职于兰州大学出版社。所编辑的图书《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兰州黄河奇石》《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系列读本》《地域文学的自信与自省——新时期甘肃作家访谈录》等先后获甘肃省优秀图书奖。所撰写的《生态语言背景下的东乡语语用研究》审读报告,获“2016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三等奖。所撰写的论文《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新形势下英文图书编辑素质点滴谈》,获2014年中国大学出版社编辑论文大赛二等奖。《英文图书编辑的综合素质——英文图书生命力的保障》《新农村建设视野下“三农”图书选题策划中的读者定位》《文学思潮:图书策划的市场切入点》等论文先后分获甘肃省出版科研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惊闻雷达先生于3月31日故去的噩耗,作为先生《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一书的责任编辑,虽与先生十年前仅有数面之缘,但先生的才华横溢、宏阔旷达、乐天达观……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惋惜、哀痛之情,久久难以平息。
雷达先生的离去如此突然,印象中的先生如皋兰山一般稳健、如黄河水一般充满奔腾不息的生命力量,就这样意外地悄然离世。从此,中国文学界再无如“雷达”般敏锐、超感知的文学评论家雷达;从此,甘肃痛失才子,恨遗骄子。落英缤纷的春日,坐在窗前怀念先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哀之情充斥于心底,挥之不去。
先生一生,用他滚烫的热血浇灌着文学之花,以他如椽巨笔书写着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刻洞察与见地,以他炙热的胸膛拥抱着现实生活与故土。以先生这般对文学、对故土、对现实生活的眷恋与热爱,他定是不甘的,不甘离开他热爱的一切;“高歌盛世情犹热”,“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语出霍松林《八十抒怀》),必定是雷达先生离世前的遗憾之情。
雷达先生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与抒发他的故土情怀、他的兰大情结。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的他,在他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之时,将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硕果回馈于故土,回馈于母校中文系的教书育人事业之中。他精心呵护甘肃和兰州大学的文学新秀与后辈,甘肃作家徐兆寿、李城、敏彦文、雷建政,诗人唐翰存等都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正是源于这份对兰州大学的信任,因着这份兰大情结与故土情怀,早在十年前的2008年,他就将自己当时的最新著述《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交付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因此有幸成为先生著作的编辑,与先生有数面之缘,如山风一般清新质朴,如邻家大叔一般亲切,如阳光般温暖,便是雷达先生留给笔者的印象。
雷达先生(右三)和我社编辑一起讨论书稿
雷达先生终其一生,都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为己任,时刻密切关注中国文坛的新文学现象、新思潮、新创作倾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国文坛与媒体如此评价雷达先生:
1988年,雷达到香港访问,香港报纸称他为“中国大陆第一评”。
作家白烨评论雷达“扫描纷至沓来的新人新作及时而细密,探测此起彼伏的文学潮汐敏锐而快捷”。(www.xing528.com)
文学评论家李清霞客观全面中肯地对雷达做出了如下评价:“雷达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批评家,角色的转变,使他评论的格局更加阔大。他开始自觉地把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当成一盘棋来考量,评论家的主体意识愈发自觉、强烈,文坛出现的新的文学现象,以及文坛的发展走向成为他关注的重点。在方法热、理论热的潮流中,雷达坚持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美术追求即艺术敏感与文本分析紧密结合,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表现出成熟批评家的大气、稳健和学养。”她还称先生为“中国当代文坛的‘超级星探’”“中国文学的精神守护者”。
作家贾平凹对他的评价是,“人有天马行空志,文有强硬霸悍气”。
《人民日报》李辉认为雷达是中国文坛“第一个指出文学审美意识转变的”评论者。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作者洪子诚认为是雷达率先发现了“新写实”作家及其文本特征。
…………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书影
这些评价,是雷达先生以四十年的文学评论积淀而成的,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是他四十年勤耕不辍的结晶。在这勤耕不辍的四十年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1978年他进入《文艺报》评论部,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春光唱彻方无悔——访王蒙》,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重磅文学评论文章。1987年,雷达在《文学评论》第1期发表《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提出“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才是新时期文学的主潮,编者称之为“一家之言”。这篇文章既是雷达对前十年研究心血的总结,也是他今后文学研究方向的论纲和开篇,标志着雷达文学思想的形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一书正是他的这一文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他个人文学思想史上的承前启后之作。这本著作综合了他对文学新思潮与新创作倾向的关注,一贯的历史、审美文学批评观,基于细读作品文本的文学思潮研究等特点,突破了文学思潮史的惯有表达法,是对他前期提出的“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这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主题的反思与总结,是以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人的不断发现与精神诉求、民族精神传承为主线,对中国新时期三十年思潮迭起、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的廓清与本质性描述。该著感性、深沉、雄浑、真实、独立、批判、忧患、反思、前瞻……体现了雷达惯有的批评风格与价值追求。时隔十年,重读该著,书中话语“在民族自身的觉醒之后以民族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对话从而最终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这首先需要一批对自身文化传统有认同感的作家”,仍然发人深省,尤其对于我们当下正全力以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
中国儒者,“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从此意义上而言,雷达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当代儒者。他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故土,对于故土,他有着近乎偏执的情结。他以其执着的精神在《皋兰夜语》《梦回祁连》《天上的扎尕那》等一系列散文中反复吟唱对故土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作为他对自己故土情怀的阐释。如今他魂归故里,安息于故乡的怀抱,是他故乡情结的释怀。
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精神,他的审美追求,他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他对文学与现实的热爱之情,都会影响着一代代的文学后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离去非他愿,而他的文字和精神将会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