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晓安先生与我—文学记忆

谢晓安先生与我—文学记忆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简介亢世勇,男,1964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几十年来,对我影响最大,让我觉得像父亲一样的老师,是我的导师谢晓安先生,当然也还有黄伯荣先生、班兴彩先生、郭明义先生、辛敏学先生……就在我们入校前一天,我们的师母不幸去世了,在殡仪馆当我扶着谢老师时,深切地感觉到他们家人撕心裂肺的痛苦。第一次课后,他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是全面研读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深刻理解“句本位语法”。

谢晓安先生与我—文学记忆

作者简介

亢世勇,男,1964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198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现为鲁东大学副校长、张炜文学研究院院长(兼),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重点学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中文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教育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词典20多部。主持山东省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中文信息处理“现代汉语课程群”建设,主持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专业建设,主持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语言与文学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建设。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4项。

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2007)、全国优秀教师(2009)、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2013)、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3)、烟台市先进工作者(2014)、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15)、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2015)等荣誉称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说了几十年,而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和价值是年过半百且自己也做了多年的老师培养了许多学生之后。几十年来,对我影响最大,让我觉得像父亲一样的老师,是我的导师谢晓安先生,当然也还有黄伯荣先生、班兴彩先生、郭明义先生、辛敏学先生……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谢老师的严格,甚至是严厉,在兰大中文系是出了名的,我们刚到学校就听到了很多传说,让我觉得有点害怕。

1992年9月的一天我们入校。就在我们入校前一天,我们的师母不幸去世了,在殡仪馆当我扶着谢老师时,深切地感觉到他们家人撕心裂肺的痛苦。我们自然担心谢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上课。事实是一周后,谢老师就来给我们上课,而且非常认真,整个上午,精力集中,思路清晰,一丝不苟。叫我们讨论问题时,不停地追问,你老是能听到一再的“为什么”,问到你完全没话说。第一次课下来,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这个看起来很斯文的老头儿的课真不好对付,要下功夫。第一次课后,他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是全面研读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深刻理解“句本位语法”。我们读了一周,第二次上课时,他先讲了部分内容,然后开始讨论《新著国语文法》的“句本位语法”,我们三个学生每人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很严肃地说,根本不上道,回去继续读,要抓住什么是“本位”、如何体现“本位”的。我们又读了一周,第三次课又讨论,又被他批评了一顿,认为我们静不下心,深入不下去。我回到宿舍倒在床上,一边读,一边想到底什么是“句本位”,折腾了好几天。有一天晚上,突然想到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序言》里说的:

近来大家也就主张一步一步地踏着“句子”的自然发展,用作修习文法的途程;先理会综合的宏纲(句子),再从事于分析的细目(词类)。不但“宏纲具举”而后能“细目毕张”,并且词类的区分,有些要由词类在句中的功用而定。

——所以,“句本位”的文法,退而“分析”,便是词类的细目;进而“综合”,便成段落篇章的大观。

这不就是以句子为基点,向下分析词类及其次类,向上观察复句、段落甚至篇章的构成吗?整本书与《马氏文通》不同,主要是讲句子分析、句型的,讲词类也是放在句子分析当中,即与图解法联系起来,因此是句本位。第四次讨论课,我很兴奋地谈了我的理解后,他露出些许的满意,说这还差不多,紧接着又很严肃地说,理解得还很不深入,很不到位,黎先生提出的“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含义到底是什么,有没有道理,想过没有。刚刚松了一口气,又上了紧箍咒。我们继续钻研《新著国语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我觉得尽管黎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说了“依句辨品”,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用句子成分做标准给词分类,因此其他人批评他“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也没有道理。在接下来的讨论课上,我表达了这个观点,谢老师听完后,非常严肃地说,做学问要严谨,说话要有根据,不能光想着标新立异,一定要拿出有力的证据。我花了两周的时间写了一个详细的论文提纲,在讨论课上详细解释,谢老师听后,摇摇头说缺乏说服力,继续完善。几周后,我拿出了完整的论文初稿,交给谢老师,他认真审阅,每次都是用五号自动铅画出问题,然后叫我去谈,让我继续修改。下一次交修改稿时,要把上一次的稿子一起交给他,他会把两个稿子对着看,如果哪个地方没有修改的话,你必须给出充分的理由,否则会遭到他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样,这篇论文《试论“依句辨品”是一种辅助性的词的归类标准》,我修改了一年多,前后十多稿。中间一段时间,我很痛苦,谢老师要求非常严格,他指出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实在太难改了。有一次我实在没办法了,憋着一股气说,你说我说得不对,那你说怎么对?他阴沉着脸说,那是你的论文,我怎么知道怎么对。我当时的心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崩溃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改。到1993年寒假前,我按照他的要求改完最后一稿,又去他家谈。他说就这样吧。一篇论文改了一年多,没有得到他的肯定,我心情很不爽。我赌气把论文投给了《西北师大学报》,论文很快发出来了,我拿着学报到了谢老师家,洋洋得意地说,论文发表了,还挣到了一笔不菲的稿费。他第一次笑眯眯地说,我知道,西北师大的吴福熙先生给我打电话了,写得不错。话还没说完,他接着又来一句,别翘尾巴,好好努力。这让我又喜又气。不过接下来,我觉得很温暖,他第一次递给我一支烟,说抽一支吧。我很是喜出望外,非常吃惊地说,您让我抽烟了。他说就今天抽一支吧,以后别抽,抽多了对身体不好。(www.xing528.com)

这一变化真是把我惊呆了。因为之前,他自己经常抽烟,却不准我抽烟。记得有一次,在学院楼道里,有人给了我一支好烟,我刚点上抽了两口,就看见他从楼道过来,扔掉舍不得,又怕他看见训我,就捂在手里,等他走近时,我把手伸进裤兜里。他瞥了我一眼,说拿出来,别烫着,有那么好抽吗。我只好很难堪地掏出烟,扭头就跑。

经历了这次论文修改后,我自己觉得变化很大,觉得自己长高了许多,研究思路开阔了很多,找到了很多可写的论文题目,结构论文的能力,特别是组织语言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学会了应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而且能够自如地运用,恰到好处地表达。从现在的角度看,是接受了一次非常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也正是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两年多时间,我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奠定了我此后学术研究的基础。于是心情大好,虽然心里依然还是很怕谢老师,但油然产生了一种对他的亲近感,就是我长期以来对我父亲又怕又亲的那种感觉,当然,更觉得是一种依靠。

从此以后,谢老师似乎对我也不那么严苛了,除了上课,路上碰到了,经常要聊一会儿。他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好好读书,勤于思考,不能熬夜,经常锻炼身体。渐渐地,我好像不怕他了,更多的是一种亲近。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直到我毕业,每个周六的晚上,如果我不到他家,他就会来我宿舍。聊生活,聊学习,聊论文,聊学问,聊学界,聊未来,从七点聊到十一点多十二点。以至于我回到宿舍,宿舍楼门关了,只好硬着头皮喊看门的赵大爷。后来赵大爷了解情况后,每次锁门用铁链子在门把手上绕几圈,告诉我回来后,伸手把铁链子拉下来,把门推开一个大的缝隙,就可以钻进来了。和他聊天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这些聊天中,我们变得情同父子。记得毕业离校前的那天上午,我去了谢老师家,又聊了一个上午,分别时我满含着泪水,他也是依依不舍。他坐在办公桌前,我站在他身后,拍了一张照片。

我离开兰大之后,十几年没有回去。但每年正月初一,我都要给谢老师打电话拜年,聊上一个多小时。从春节晚会的节目,到这一段时间他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无所不谈。当然,还要把我们同学的发展梳理一遍,最后还是忘不了加上一句,一定要注意身体,多锻炼。

2015年暑假,我回到兰州,谢老师执意要我住在他家。一个星期,我们一起讨论他关注的语法学史问题。他觉得“名著·时序”体系语法学史有长处,也有不足。为了弥补其不足,可以按照“语法单位·时序”体系写语法学史。谢老师的所有语法学史论文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写的,我在读研究生时在他的指导下,也写了几篇相关的论文。他觉得有些遗憾的是,这些都是单篇的论文,没有整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体系。经过认真的讨论,我们决定把这些论文整合在一起,包括已经发表的和还没有发表的,共16篇文章,20多万字。但这个时候谢老师患了眼睛黄斑,已经看不清字了,只能听别人给他读。我找了一个学生帮他整理,当然我也尽最大的努力投入到这个工作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语法学说史论》终于在2017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完成了老师的一个心愿。谢老师很高兴,我很幸福。

今天4月份我去上海开会,住在上海南边的青浦区。谢老师正好住在上海闸北区女儿家。我给他打电话说抽时间去看他。他开始很高兴,后来又觉得太远,不方便,叮咛我别来了,电话上聊聊就可以了。开完会后,距离上飞机还有两个多小时。我们打了车花了一个多小时从青浦区跑到闸北区谢老师女儿家。期间谢老师给我来电话说,别来了,小心误了飞机。我说没事,误了飞机,刚好可以陪您住一晚上。我们见了面很高兴,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的视力越来越差了,看到的人就是一个影子,很多时候都是听声音辨人。我站在他身后又拍了一张照片。他问我拍得怎么样,我说跟我毕业时在您家拍得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我胖了不少,头发少了很多,快赶上您了。他笑嘻嘻地说,太夸张了吧。他催我快走,别耽误了飞机。他坚持要送我到路口,我扶着他下楼梯,到路边。临别时,我深深地拥抱了他,看得出他有点不好意思,但很满足。

读研究生的三年,谢老师给了我非常有效的学业指导,同时给了我人生启迪。毕业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是我的精神依靠,每次和他聊天,我都会获得很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不断前行。

感谢我尊敬的师父!当然还有我的导师组其他老师们!

让我拿什么来回报你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