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文学回忆-我的文学记忆

我的文学回忆-我的文学记忆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简介陈持,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方向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在读。2018年9月,距离我进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学习的时间转眼已经31周年了。多年来,我常常回想起在兰州大学上学的难忘岁月,回想起中文系的老师,和那四年里相依相伴的八七级同班同学们:你们在天南地北还好吗?第一次到兰州大学报到,是爸爸专门送我去的。

我的文学回忆-我的文学记忆

作者简介

陈持,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方向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在读。2011年11月被四川省教委评定为艺术学科影视艺术专业副教授,目前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7年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分配到原广东电视台,在广东卫视担任导演、记者、编辑、制片人多年,2000年获编辑中级职称。担任主力导演的广东卫视节目《青春热浪》获得国家级金童奖,担任主力导演的广东卫视周末晚八点黄金时段节目《欢乐有约》曾是广东卫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曾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担任编导专业副教授三年,2013年返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下属新媒体从事管理工作,曾创办广东手机台并担任副台长,担任广东卫视、南方卫视、广东新闻频道、广东邮轮旅游频道、广东现代教育频道多个节目的编导、总监制、总编导,广东南方电视新媒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南方传媒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6年6月开始外派加拿大和美国从事国际传播和视频节目、影视剧创作工作。

现任兰州大学加拿大校友会会长,美国北加州兰大校友会理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秘书长,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员,中国传媒经济学会会员,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会员,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音乐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美中广东商会副秘书长,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文学作品、影视与新媒体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出版的著作有《中华文明大博览》《电视文艺学》《电视综艺节目版权客体界定及侵权界定》和《中国梦视域下的公益传播力》等。

2018年9月,距离我进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学习的时间转眼已经31周年了。多年来,我常常回想起在兰州大学上学的难忘岁月,回想起中文系的老师,和那四年里相依相伴的八七级同班同学们:你们在天南地北还好吗?

9月初,把以前兰大5号楼230同宿舍的五位同学朱玲、李夏、刘琼、程俐萍、刘亚鲲拉了一个微信群(还有一位在甘肃武威的孙永杰一直联系不上),她们分别在山西、北京、上海、海南,给她们每人寄了一条白色带绿荷花的真丝丝巾,作为一份相识31周年的礼物,相约有一天,能戴着丝巾再次相聚在一起

第一次到兰州大学报到,是爸爸专门送我去的。那一年我18岁,因为从小酷爱文学,中学时喜欢看三毛的作品,对她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有一种神奇的向往,就奔着心目中神秘苍茫的有着戈壁沙漠的大西北去了,到了兰州,才知道去沙漠还要坐十几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呢。那一年到兰州的最后一段铁路出了事故,所有前往兰州的旅客都只能到夏官营中转,我和爸爸在夏官营下了车,转大巴去兰州,行李都托运了,我抱着一把吉他、带着一只口琴去往兰大。记得大巴从皋兰山上一路盘旋着开下山到兰州市区,从山上看着下面兰州的万家灯火,就这样在灯火闪耀中,开始了我梦想中的大学生活。

第一个认识的是同宿舍的刘琼,她来自安徽芜湖,家离学校比我远得多,年龄是我们宿舍最小的,却是一个人独自前来,是个很有独立性和主见的女生,也很有文学才华。她大学期间就活跃在校园各种文学活动中,后来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因为行李都没有到,天气还不冷,我们随意找了一件东西盖着,挤在一张床上睡了一晚。后来同宿舍的同学陆续到达,有朱玲、程俐萍、李夏、孙永杰和刘亚鲲。我们班有近六十个同学,男生四个宿舍,女生三个宿舍,来自四川的老乡共四个人,除了我和同宿舍也来自成都的李夏,还有来自重庆的女生陈茜、来自丰都的男生蒋仕超(那时重庆和丰都还属于四川),我们也最先熟悉了起来。

陈茜长得特别的柔美,长长的睫毛上下扇动更添了无穷的魅力,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男生的目光。我们的关系也非常亲密,我当时还为她写了一些关于友情的诗歌,最记得的几句是“我的心从402的窗口,不停地向418的你飞去”(第一年我们女生住在2号楼402、404、418,第二年开始搬到了5号楼),“你的睫毛像两把美丽的小刷子,在我的心中温柔地刷来刷去”。当她有一天在宿舍楼的天台上兴奋地告诉我她有了男朋友的时候,我心里的失落感很重,很长时间感叹着友情终究比不过爱情

刚入校时系里请了十几位七七级的师兄师姐们回系跟我们分享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经验,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刚好毕业十年,都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担当重任。他们的分享让我们心潮澎湃,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

开学两天后,我们全校八七级的新生一起坐了8个小时的汽车,到甘肃平凉军训了一个月。那一个月真的非常难忘,我们跟训练我们的教官都成了很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天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但对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团队精神和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训练队列、正步、跑步、用枪、打靶、叠被子等,我们晚上也要轮流站岗,有时蒙着床单去吓值班的同学,吓得彼此都很开心,有时在月夜里聊天聊到很晚也不觉得累。有一次,军营里跑来一只猫,大家很开心地跟猫玩了几天,最后被班长(部队的教官)发现,只好百般不舍地让猫咪走了。每天吃饭前要先在饭堂前面唱歌,连长不光让我们唱《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这样气势雄壮的歌,还常常让我们唱《小草》《月亮走我也走》《十五的月亮》这样充满深情的歌,全体男女同学一起合唱起来,也是一种别样的温柔。唱完歌等连长一声令下,大家作战般冲进食堂,女生的饭量让男生惊讶,男生的饭量也超出他们父母的想象,这时候稍微优雅一点的女同学可能就吃不到什么了,原以为可以减肥的同学回校后发现体重增加了很多(包括我),大家从文弱的高中生到如此磨炼意志的操练一个月下来,在同甘共苦的战斗中,相互间的了解和情谊也增加了很多。

我记得有一次练习举枪,我旁边的刘琼一不小心把枪砸到了我的额头靠近眼角的地方,差点砸到眼睛,同学们都吓呆了,血从我的额头眼角流下来,我也吓得不知道该哭还是该怎么办,因为穿着军装是个战士所以鼓起勇气拼命坚强地没有哭。作为一个女生当然不光是怕疼更是怕毁了容,因为刘琼在我们宿舍年龄最小,我怕她害怕也赶紧跟她说没事。刘琼陪我去医务室包扎了伤口,班长(教官)让我这几天都不用参加操练了,把我送回了宿舍去休养,我也不用排队去饭堂唱歌吃饭了,每顿都有专门的病号饭送给我,而且里面都加有一个荷包蛋,没想到居然在部队享受了一次病号的特殊待遇。额头包扎的纱布也时刻提醒我和同学们我是个病号,同学们也因此对我非常关心照顾,并且一致爱护我到见证我的伤口恢复得完好无损,没有留下任何疤痕为止。我心里简直是感激刘琼这个意外了,那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中文八七级同学间的温暖。

告别部队时大家都哭得昏天暗地,纷纷给教官送礼物当纪念。我第一次体会了深深的离情别绪,我们带着一个月绿色军营与黄土地的记忆和与教官们的深厚情谊离开平凉回到了兰州。

国庆之后,我们就真正进入了大学学习的生活。兰大中文系的各位老师在四年中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教给了我们多样的做学问的方法,汇集成了我们一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工作、治学能力的根基。我们自身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成长,从幼稚走向成熟。

当时的系主任柯杨教授教我们民间文学,他是著名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专家,曾多次带学生下乡采集民间故事和民歌,对于“花儿”研究很多。他跑遍了甘肃所有的“花儿会”,还到青海、新疆、宁夏做“花儿”的调查,出版了专门研究“花儿”的书籍和民歌选集《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花儿选集》等,有时他也会在课堂唱西北“花儿”民歌给我们听。他的歌声高亢嘹亮,让我永生难忘,也激起了我对西北民歌浓厚的兴趣。以前只会唱四川民歌的我考进了校艺术团,在艺术团学习唱“花儿”,常参加各种表演,有时也向柯教授请教,他看了我的演出后也会提出好的建议。他对“花儿”和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不遗余力记录保护的精神对我后来到广东广播电视台做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节目也有很好的启迪。我后来不仅做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拍了广东、四川、贵州等各地民歌和各种当地民俗、非遗文化,还去了央视、福建台、陕西台、四川台、江西台、台湾客家电视台等很多电视台调研非遗的节目,目前正在研究并写作一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文艺研究的专著。2016年,我被台里外派到加拿大温哥华工作时,柯老师从当时系里的秘书阎军老师那里知道了我的微信号,加了我的微信,那么多的学生他还记得我,在微信中他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情况,还经常鼓励我,我也把我拍摄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节目发给他请他指正。柯教授去世后,我还一直保留着他的微信。

系里其他各位老师,从中国先秦、唐宋元明清、现当代文学史,到外国文学史和各种文学、语言学理论张文轩老师、庆振轩老师、樊得生老师、王喜绒老师、赵建新老师、刘俐俐老师等等,都讲授得非常精彩。(www.xing528.com)

中文系的潘世秀老师是我们班王韵华同学的妈妈,母女俩都是一样的漂亮有气质。王韵华当时担任副班长,热情活泼,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活动。我还记得潘老师给我们上《周易》的选修课,让我第一次了解了中国文化中这样精妙深奥的学说,潘老师讲得非常生动有趣,让我产生了很深的印象

还有一位王新民老师,本科毕业于兰大中文系,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回到系里任教,才二十多岁,我们班是他教的第一届学生。他是甘肃人,教我们中国文学批评史。他身材颀长,飘逸洒脱,知识渊博,讲述魏晋风度时,我们感觉到他就有那种魏晋文士的风采,只是他很年轻三十岁不到就因为肺癌去世了。

我们班同学的缘分和情谊,也不仅仅止于四年中的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一旦有了这样的缘分和情谊,就是绵长的一生。

我们宿舍的程俐萍和男生127宿舍的赵付明是班里恋爱成功的几对之一。河北籍的付明为了俐萍放弃了去石家庄工作的好机会,跟俐萍一起去了山西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工作。他勤奋努力,能力很强,非常年轻就当上了教务处处长,但在一次出差的途中不幸因车祸遇难。我们全班同学都非常悲痛,在石家庄河北日报工作的王崇刚赶去山西陪伴帮助俐萍处理了后事,其他同学也从全国各地用各种方式表达支持和慰问。那时他们的孩子格格还很小,才九岁,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格格已经在德国留学了,俐萍一个人坚强地把格格培养成人。她曾经从太谷寄小米红枣给我,我也曾去山西看望过她,她到广州出差我们也见过面,有一次正逢付明的忌日,我们一起为他烧纸祝祷。在我们中文八七级同学的心里,付明还一直没有离去。

我们宿舍的亚鲲,毕业后在甘肃电视台工作,跟我是同行。后来她离开电视台跟丈夫开公司,现在在海南儋州开了“西海璞舍”民宿,是一个校友聚会的好地方,我们也准备去她那里聚会。她全家曾经到过广州旅游我们见过面,现在她的儿子在洛杉矶读硕士。

我毕业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硕士毕业分配到广东电视台做导演。儿子灿灿快三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在我为孩子到处治疗的那段时间里,班里的同学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终身感激。

当时我曾经带着儿子在北京著名的自闭症机构星星雨训练,在西郊租房子居住。在北京工作的刘琼、高茂林、周绚隆、彭斌、汪跃华等同学都非常关心,到我住处来看望,给予我各种帮助。在美国旧金山工作的同学邓赣媶从美国帮我买了一种治疗自闭症的保健品寄回中国给我。李夏在上海和悉尼轮流居住,她回国时建议我为中国的孩子和家长向国际申请援助,还帮我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她有两个混血的漂亮儿子,出版了好几本育儿方面的书籍,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还跟澳洲的老公研发了一套教孩子认汉字的快速认字法。我最好的朋友朱玲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借钱给我帮我渡过难关,她为了支持我的自闭症公益事业还曾经放弃了在太原一所中学教书的公职来帮助我。现在她在太原的一个公益组织葵花公益基金会工作,其中一个项目是让同学们把不穿的旧衣服捐给山区需要帮助的人,我和不少同学都捐过衣服寄去她那里。

2009年11月27日,我的儿子灿灿在成都不幸因车祸去世。那时候我在四川大学的一个学院教编导专业,朱玲和在银川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教书的李尔煜还有其他的同学们一起帮助我熬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后来,我在川大考上了博士,评上了副教授,也要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我毕业后曾经回过兰大两次:一次是1997年我毕业六年的时候,因为我工作的广东卫视拍摄展示中国名校风采的三十集电视片《中国高校巡礼》,我回校联系拍摄事宜,学校校办、宣传部的领导召集各有关部门热情接待了我,效率非常高,半天就确定了拍摄的方向,之后又进行了拍摄。那次我回系里看望了班主任赵建新老师,当时在兰州的同学热情接待了我,带我去吃牛肉面,去和政路小吃街吃小吃。还有一次是我在川大教编导专业的时候,2010年1月回兰州去艺考招生,在兰州的同学再次热情接待了我,包括留校的胡颖、在军队当军官的唐世安、在民航工作的李荣英、在民族大学工作的马瑞红、在省公安厅工作的李彦明和在省里政府部门当领导的我们班的班长李涛等,跟留在兰州的同学们来了又一次很开心的大聚会。临走时,留校在中文系已经是教授、博导的胡颖同学送了我一双非常漂亮精致的红色刺绣的中式拖鞋,亚鲲送了我一些兰州特产,特别是一瓶我最爱吃的甜胚子,在过安检的时候,因为不能通过,我站在安检门口美美地全部吃完了才过去,带着兰州的绣鞋、带着兰州甜香的甜胚子的味道,离开了兰州。

毕业后同学们分到天南地北,不管去什么地方出差,只要那里有同学,就一定要去见面好好聊聊。我因为做电视工作,出差的机会多,多年来也去过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同学。北京的同学最多,我曾去北京跟担任《人民日报》海外中心文艺部主任的刘琼多次相聚,还跟在中国供销总社担任局级领导的高茂林、在中国民航报工作的彭斌、在公司工作的王韵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的邢雅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的周绚隆等见面,在大连见到了陶俊堂,在石家庄见到过河北日报的王崇刚,在上海见到过自由作家李夏、在学校教书的祁文英、在上海电视台工作的康万郡,在浙江宁海当纪委书记、因为创建纪检手册而获得中央表彰成为全国学习典范的李贵军,在武汉见过担任领导职务的杨旭东和姜昌灯,在郑州见过担任科委领导的郝立新,在重庆多次见过担任渝中区宣传中心主任的陈茜,她在学校是一个林黛玉式的文弱美女,没有想到从政成了一个女官员。

记得有一次我去济南遇到大雨,在济南电视台担任广告部主任的诗人陈响琳冒着很深的积水开车送我去机场,还专门帮我安排了贵宾休息室。有一次去烟台出差,因为张晓冬同学当时在威海担任《威海晚报》广告部主任,所以山东的几位同学约我到威海聚会,为此在菏泽日报担任发行部主任的谢雪玲和她丈夫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赶到威海,但我因为临时广州有公事不得不取消去威海的行程,我们未能相聚。之后谢雪玲夫妇和陈茜到四川旅游,我又从成都坐了四个小时汽车赶去跟她们相会,二十多年不见雪玲,流泪相拥。

我在广州也多次接待过来访的同学,朱玲、刘琼、王韵华、陈响琳、李尔煜、张晓冬、在兰大新闻学院教书的樊亚平、在陕西渭南大荔县工作的张新玲、在海口政府部门工作的蒋仕超等。

毕业后我们班举行过两次大型的聚会,我都不巧未能参加。一次是毕业十五周年时回兰大聚会,我当时正好去台湾访问;一次是毕业二十周年,由担任江西省经委领导职务的章国勇和在美国和内蒙古投资成功的大企业家邓赣媶负责安排在庐山聚会,我因为动了一个手术需要休养一个月而未能参加。看到同学们聚会时的照片张张都是欢喜的笑脸,也从照片中感受到了大家相聚的感动。

2012年,我从成都返回广州,在广东台南方传媒集团从事新媒体管理工作。从2016年6月开始被外派到加拿大和美国做外宣和影视项目。在温哥华时,我们读书时的中文系的秘书阎军老师加入了我们班的微信群。她是位非常热心的老师,在校时就和我们关系密切,跟我们班同学在群里常常互动。她鼓励我帮学校建立加拿大的校友会,我通过媒体网络和兰大校友总会找到了一些校友,成立了加拿大的兰大校友会并担任会长。2017年2月,在温哥华接待了曹红副校长带队的兰大艺术团到加拿大演出并做了宣传报道;2017年4月,我调到美国工作,在硅谷和纽约、新泽西也找到了一些校友,但是中文系的很少,只有同班的邓赣媶,我们曾经在硅谷相会两次。2018年4月,我又在硅谷报道了袁占亭书记带队的兰大招聘会,袁书记热情邀请我回校讲学,我感到与母校、与文学院的关系又连接起来了。虽然我今后不能长期留在兰州,但是可以有时回去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和感受,也感觉是与文学院和母校又融为一体了。

我多年从事电视和新媒体、公益传播和国际传播工作,已经拍摄过不少电视作品,发表过一些文艺研究论文和文学作品,出版过一些电视文艺和公益传播的书籍,我的长篇小说和更多的影视文艺理论书籍也即将出版,能够取得这些成绩首先应归功于兰大中文系对我的培养和中文系八七级同学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三十一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匆匆走过了人生的一半岁月,当年中文系的老师和八七级同学的面容常常在我眼前浮现。从最初河北日报的王崇刚同学在圈网建了一个主页让班里同学在那里交流,到有了微信让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离得更近,交流更方便,常常在微信上沟通跟生活、工作、社会、文化、养生、旅游等相关的各种信息,感觉大家通过微信相聚在一起,还是如初见般的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热情。

现在在威海报业集团担任副总经理的我们班另外一位诗人张晓冬在兰大时曾经写过一句诗:“有了思念,故乡并不遥远。”我在这里套用为:“有了思念,同学并不遥远;有了思念,兰大和文学院并不遥远。”让我们珍惜兰大中文系——现在的文学院带给我们的这一份缘分,在心中永远拥有中文系八七级同学对文学院和对彼此的这份情谊。

2018年10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