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一般在正文后面要有结论。结论又称结束语、结语,是实验(试验)、观测结果、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整篇论文的总论点。
结论或讨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尽管多数科技论文都以结论的方式作为科技论文的结束,并通过结论或讨论传达自己欲向读者表述的主要意向,但结论或讨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科技论文的结论应给出主要论点、重要结果、应用价值、发展方向。在科技论文不能导出结论时,应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的意义与内容
1.目的意义
结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主要回答“研究出什么”。结论应该以正文中的实验(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
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看题名,其次是看摘要,再次看结论。读完结论之后,才考虑这篇论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看全文。此外,结论是文献工作者做摘要的重要依据。
结论与引言相呼应,同摘要一样,其作用是便于读者阅读和为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
2.内 容
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②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哪些补充、修改和证实,有什么创新;③本文研究的领域内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上述3个方面中,第一方面是重点内容,第二方面可以略定,第三方面视情况而定。
如果结论段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条编写,并给以编号。每条包括一句话或几句话,自成一段。如果结论段内容较少,不必分条编写,整个为一段。
结论里应包括必要的数据,但主要是用文字表达,一般不再用插图和表格。
结论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写过的内容,结论就不要再重复。
“建议”可以单独用一个标题,也可以作为结论的最末一条。如果没有建议,也不要勉强杜撰。
(二)写作要求
科技论文的结论应该注意完整性、准确性、简明性、客观性、严谨性。结论的写作,不宜照搬照套已有模板,要根据科技论文的题材、研究结果编写。
1.完整性
在汇集科技论文要点的基础上,以论点、结果、价值、展望为要素,完整地撰写科技论文的结论。
2.准确性
结论不是正文的延续和补充。结论应准确地归纳正文的研究结果、价值,但不能言过其实。结论要有事实、有根据,数据准确可靠,用语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3.简明性
结论不是摘要的翻版,也不是正文中章节小结的简单重复。要用明确、精练的语言,明白无误地给出科技论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
4.客观性
结论必须客观地评价科技论文的科技价值,不做自我评价,也不要把结论写成广告语,更不能借故贬低别人。证据不足时不要轻率否定或批评别人的结论。
【例3-3-1】不要用“本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类语句来做自我评价。也不要使用“首次”对成果的意义进行修饰(首次发现、首次划分、首次提出……)。
成果属于何种水平,是不是首创,是否填补了空白,是不是首次,读者自会评说。论文作者不必把它写在结论里。(www.xing528.com)
5.严谨性
在判断、推理时不能离开实验(试验)、观测结果,不做无根据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和结论。结论应十分慎重。如果研究的创新不足以得出结论,宁可不写也不妄下结论。在此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验(试验)、观测结果进行一些讨论。
(三)综合实例
在编写科技论文过程中,无须按照填空的方式将5个方面——交代研究对象、说明目的意义、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研究方法、简述研究成果的内容写全,只需根据研究课题选择几方面内容进行叙述。
1.概述型结论
通过研究,依据较为充分、结论较为可靠,只需对研究结果进行完整、准确、简明的总结。概述型结论的写作形式,类似一篇简洁的说明文。
【例3-3-2】《云南新元古代地史研究的新认识》(王泽传等,2019)中,仅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为说明不同地层单元的差异,介绍了各地层的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变质作用特征。原文如下:
结合参考资料,将云南新元古代地史小结如下:
发生于中元古代末期的晋宁运动,使云南的中元古界发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云南地壳的褶皱基底。此后的新元古代,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缓慢的升降运动。
三江造山带新元古界出露于3个地区:①施甸地层小区称公养河群(Z∈G)(下部),为一套浅变质的夹少量硅质岩、灰岩的砂泥质沉积,中下部形成于次深海环境,上部形成于浅海陆棚;②耿马地层小区称勐统群(ZM),为一套浅变质的含少量硅质岩的碳酸盐—陆源细碎屑沉积,中下部形成于潮坪环境,上部形成于台地环境;③澜沧地层小区的新元古界称南坑河组(Znk),为一套次稳定型陆源细碎屑沉积,形成地潮坪—浅海陆棚环境。早寒武世末期的兴凯运动,使三江造山带的新元古界发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Ⅰ型),变质矿物带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变质作用强度为低绿片岩相。
上扬子陆块的新元古界发育较全。青白口系划分为澄江组(Qbc)、陆良组(Qb)、牛头山组(Pt3nt)(下部),前二者为河湖相砂泥质沉积,后者为海陆交互相砂泥质沉积。南华纪下部为牛头山组(Pt3nt)的上部层位,仍为海陆交互相砂泥质沉积。南华纪早期的澄江运动,造成南沱组(Nhn)冰碛层与下伏澄江组(Qbc)、牛头山组(Pt3nt)之间的微弱角度不整合接触。南华系南沱组(Nhn)属大陆冰川沉积,是地壳持续上升的结果。其后,上扬子陆块的地壳持续下降,陡山沱组(Z1d)、灯影组(Z∈d)均以闭塞台地的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陆块边缘的观音崖组(Z1g)为潮坪环境的砂泥质沉积。
华南陆块的新元古界为一套轻微变质的含少量碳酸盐岩的陆源碎屑沉积。南华纪-震旦纪早期的沉积称屏边群(Pt3P),形成于半深海浅槽盆环境。震旦纪中期一度上升成陆,造成浪木桥组(Z∈l)假整合于屏边群(Pt3P)之上。震旦纪晚期-早寒武世的沉积称浪木桥组(Z∈l),下部形成于河流环境、中上部形成于潮坪—浅海陆棚环境。至晚三叠世,新元古界及其上覆古生界、下三叠统、中三叠统发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Ⅰ型),变质矿物带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变质作用强度为低绿片岩相。
2.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部分结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总结研究结果的同时,需要进行简要的讨论。
【例3-3-3】《滇西北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王泽传等,2015)中,在总结研究结果的同时,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论文的主要进展。原文如下:
滇西澜沧江结合带的绝大部分地段,已被兰坪—思茅地块所压覆。澜沧江结合带北延至西藏后,与莫得—昌宁—孟连结合带相交汇。两条结合带所挟持的崇山—临沧地块属“亲扬子地块”,还是属“亲冈瓦纳地块”,目前尚有争议。将澜沧江结合带、崇山—临沧地块、莫得—昌宁—孟连结合带归并为同一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视为古特提斯的主要结合带,可能更为合理。合并后的结合带,向北与西藏的空喀拉—温泉结合带相连接。
滇西北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3个一级单元、10个二级单元、25个三级单元。10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为独龙江弧盆系、丙中洛地块、莫得结合带、崇山地块、澜沧江火山弧、兰坪地块、云岭陆缘弧、金沙江结合带、香格里拉地块、甘孜—理塘弧盆系,分界断裂自西向东为:高黎贡山断裂、捧当断裂、福贡断裂、碧罗雪山断裂、吉岔断裂、德钦—雪龙山断裂、羊拉—东竹林断裂、金沙江断裂、香格里拉断裂、三江口断裂。该划分方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滇西北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前人划分方案进行了有依据的修改调整,二级、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尺度统一,指明了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
3.简明型结论
研究结果依据充分、结论可靠,只需对研究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即可。简明型结论分条叙述,点明本文论述了几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结果。
【例3-3-4】《滇西北云岭陆缘弧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王学武等,2017)中,分4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原文如下: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1)云岭陆缘弧划分为6个四级大地构造单元,分属岛弧基底和岛弧主体。
(2)岛弧基底为雪龙山变质基底杂岩(Pt1)和德钦断块(Pz1)。前者主要为雪龙山岩群(Pt1Xl.),为一套强烈混合岩化的中深变质岩系,主期变形变质属吕梁期。后者主要为德钦岩群(Pz1D.),为一套中浅变质的含基性火山岩的陆源碎屑岩,已受华力西期、印支期变形变质改造。
(3)岛弧主体由攀天阁酸性火山岩浆弧(T2)、工农弧间盆地(T2)、崔依比中基性火山岩浆弧(T1-2)、鲁甸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T)组成,均晚三叠世变质变形改造。
(4)岛弧主体形成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