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腾冲县大嵩坪和泸水县片马地质勘查成果及西南三江构造带地质特征

腾冲县大嵩坪和泸水县片马地质勘查成果及西南三江构造带地质特征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对腾冲县大嵩坪、泸水县片马进行过实地考查,在滇西北贡山地区多次进行固体矿产地质勘查。研究缅甸地质构造特征,对进一步查明我国西南三江构造带的基础地质、成矿特征、地史演化有较大帮助。经1∶250 000中甸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该区构造变形划分为4期变形旋回、6个构造群落。

腾冲县大嵩坪和泸水县片马地质勘查成果及西南三江构造带地质特征

在编写科技论文过程中,无须按照填空的方式将5个方面——交代研究对象、说明目的意义、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研究方法、简述研究成果的内容写全,只需根据研究课题选择几方面内容进行叙述。

(一)文献综述型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最后简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例3-1-4】《滇西北独龙江岩浆弧和丙中洛地块的划分与特征》(王学武等,2016)的引言原文如下:

由于自然条件极差、工作程度较低、地质情况复杂,滇西北贡山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至今尚有较大分歧。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在认可班公错断裂带与怒江断裂带相连接的同时,指出怒江断裂带上未见蛇绿岩套和侏罗纪白垩纪的优地槽型沉积,班公错断裂带是否与怒江断裂带相连接,目前尚难定论。程裕淇等(1994)认为:西藏的班公错—东巧缝合带进入滇西北后,沿怒江河谷呈南北向延伸;结合带的西侧为冈底斯—腾冲(陆缘)活动带,东侧为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王义昭等(2000)指出:现今的怒江断裂带,是经过逆冲推覆、平移剪切改造的结果,原有缝合带应在怒江断裂带以西的腾冲地块之下。李兴振等(2004)认为:班公错—东巧缝合带进入滇西后分为两支;西支由贡山县其期至泸水县片马,继往南与潞西县三台山混杂岩带相连接;东支沿碧土南下接怒江断裂带,未见蛇绿岩带。胡建军等(2007)发现:滇西北贡山地区位于高黎贡山主峰的韧性剪切带,明显控制了贡山地区上古生界和中生代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可能与区域上的班公错—东巧缝合带相连接。王泽传等(2015)认为:滇西北贡山地区划分为两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西为独龙江弧盆系(Ⅰ1),东为丙中洛地块(Ⅰ2),二者以高黎贡山断裂为界。

笔者参加过1∶200 000幅贡幅、贡山幅区域地质调查(1982—1985),瑞丽地区的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1990—1995),1∶250 000贡山县幅、中甸县幅区域地质调查(1996—2002)。近期对腾冲县大嵩坪、泸水县片马进行过实地考查,在滇西北贡山地区多次进行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在上述地质矿产调查基础上,对两个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重新确定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缝合带位置及其特征。

(二)方法结果型

在说明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存在问题与研究方法,介绍研究的主要进展,最后进行其他问题说明。

【例3-1-5】《缅甸重要断裂的位置与特征》(周喜林等,2017)的引言原文如下:

缅甸位于东南亚西北部,与我国的西藏、云南接壤。地质构造上,缅甸主要为我国西南三江构造带的南延部分,也是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交接地带。研究缅甸地质构造特征,对进一步查明我国西南三江构造带的基础地质、成矿特征、地史演化有较大帮助。此项工作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矿业“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合作开发缅甸矿产资源。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致使缅甸重要断裂的位置与特征、断裂的连接与交切、断裂强烈活动时期等方面的认识,至今尚有较大分歧。2002年以来,笔者多次在缅甸进行商业性地质矿产调查。根据工作中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以9条重要断裂为边界,将缅甸划分为10个一级、二级大地构造单元。下文将对这9条重要断裂的位置与特征进行介绍。

此次研究有3方面主要进展:①根据地层、岩浆岩、构造、遥感资料,重新厘定了9条重要断裂的位置与性质;②在地史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9条断裂强烈活动时期的新认识;③根据葡萄—格杜逆冲断裂(F4)、英昆—八莫伸展官裂(F5)、南坎—抹谷右行平移断裂(F6)的位置与特征,认为这 3条断裂(F4、F5、F6)分别是那加山—若开山逆冲断裂(F1)、平梨铺—卑谬伸展断裂(F2)、曼德勒—垒固左行平移断裂(F7)的北延部分,为解决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班公错—东巧结合带在缅甸的位置与特征提供了新的资料。(www.xing528.com)

为利于不同资料对比,对地理位置相近、性质认识不同的断裂,本文尽量采用已有断裂名称。在下文中,对这些断裂的大致相当关系进行简要介绍。尚需说明的是,钦邦—若开邦结合带(E—N1)(Ⅰ1)西部有可能属于印度板块,其东界可能为谬杭断裂。因无资料,本文暂将其并入钦邦—若开邦结合带。

(三)研究背景型

在介绍研究背景——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地层组合的基础上,简述研究结果。

【例3-1-6】《滇西北霞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严城民等,2003)的引言原文如下:

滇西北霞若地区系指滇西北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德钦以南、维西以北地区。在以往研究中,该区多被视为拜惹布错—若拉岗日—金沙江结合带的一部分,属古特提斯北域的次级消减带,主要活动时期为晚古生代。

霞若地区地层发育不连续,由老到新依次为:①早元古代结晶岩系(石鼓岩群);②晚元古代变质岩系(巨甸岩群);③晚古生代变质槽盆沉积(申洛拱岩组、响姑岩组、喀大崩岩组、奔子栏岩组);④早中三叠世变质岛弧沉积(上兰组、崔依比组、攀天阁组);⑤晚三叠世—白垩纪断陷盆地沉积(歪古村组—景星组);⑥始新世—渐新世湖相沉积(宝相寺组、金丝厂组);⑦上新世湖相沉积(双河组)及第四纪冰川、河流沉积。这些不同阶段的地层(构造层)间多呈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反映了该区曾发生过多期构造运动。

经1∶250 000中甸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该区构造变形划分为4期变形旋回、6个构造群落。

(四)综合叙述型

在不足600字的引言中,对研究现状、研究程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了概略介绍。

【例3-1-7】《造山带及变质岩区的构造岩片多重分解综合复原法》(严城民等,2001)的引言原文如下:

中国造山带大多为多旋回复合型造山带。带内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十分复杂,物质组成不同、生成时期不同、形成环境不同、变质变形不同的构造岩片在极短程内相互拼贴、无序叠置。长期以来在稳定地区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填图方法已难以解决造山带的地质问题。为此,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自“七五”以来,对造山带填图方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房立民等提出了“构造-地层(广义的)填图法”,侯立玮等提出了“构造岩片填图法”,殷鸿福等提出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体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经1∶50 000、1∶250 000区调实践,这些填图方法在造山带及非史密斯地层区/变质岩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提高我国造山带及非史密斯地层区/变质岩区的区调成果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习前人填图方法的基础上,通过1∶250 000中甸县幅、贡山县幅区调实践,我们认为:造山带及变质岩区填图可采用“构造岩片多重分解综合复原法”。其研究途径和技术路线为:以当代先进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从划分构造岩片入手,对构造岩片进行多重分解,在分别查明各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生成时期、形成环境及原始位态的基础上,进行构造岩片的逐级组合与综合复原,揭示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