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是科技论文写作的首要问题。只有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研究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产生益处。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程度再高,论文写作再好,也没有科学价值。
(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选题之前,要系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的研究方法、历史、现状。在研究方法上,重点了解课题有哪些研究方法,各种方法的使用效果,有无更新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历史上,重点了解课题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什么研究成果,有哪些研究成果可供利用。在研究现状上,重点了解课题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在查阅文献时,要“厚今薄古”,把注意力集中在近期出版的各类刊物上。搜集资料要全面,支持和否定研究课题预期结果的资料均要搜集。在资料搜集中,要完整记录资料的观点、研究方法、结论、依据、来源。资料来源包括题名、作者、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内容,以便参考文献的著录和资料的复查。
要注意根据已有资料的参考文献去查阅未知的参考资料。查阅到新资料后,再根据新资料的参考文献查阅更新的资料,确保资料搜集齐全。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资料整理力求规范化、图表化,基本达到编写科技论文的要求。对于相互矛盾的资料,要经过理论推导、实验(试验)复证、重复观察后,再进行取舍。
(二)选题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周立伟教授在《科学研究的途径》(2007)中,提出了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与原则。即①学术上具有先进性、现实上具有可行性;②在学科上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③重视科学研究中意外发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④适当兼顾目前用不上、将来也难以应用的课题。
科技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本单元,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这个主题无法向更低层次进行划分。研究的主题过大,涉及的范围太广,很难在一篇科技论文中研究透彻。
在部分研究课题中,可能存在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类课题中选题与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①研究存在问题的相互联系,对问题进行层次划分,使之由大到小依次形成网络;②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难易适中、大小合适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③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途径,在研究范围内由小到大逐个击破。
选题要有科学性。具体包括:①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②填补学科的短缺或空白;③纠正通行说法;④补充前人理论。
选题要有利于展开。具体是:①作者对课题要有浓厚的兴趣,所选择的主题要能够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②能发挥作者的业务专长;③先易后难,大小适中;④已占有一定的资料;⑤能得到导师指导,得到同行的协作;⑥有研究实验(试验)条件;⑦能在允许的时间内完成。
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一般情况下,宁可“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
资料搜集与整理之后,往往只能选择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课题研究和论文编写过程中,再对最初选定的题名进行修改、细化。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质勘查单位尚未建立地质勘查与科学研究的相互联系机制,在地质勘查中不能主动地为项目、为自己设立合理的科研课题。提及编写科技论文的时候,总感到选题难、材料不足。其实,在普查及其以上工作程度的地质勘查中,均可设立几个简而易行的科研课题,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
选题的基本原则是:研究项目要与地质勘查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地质队员的潜在优势。地质队员的潜在优势为:理论知识较为宽厚,区域资料掌握丰富、综合分析能力较强。
选题的主要方法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勤于思考,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中善于总结。
在地质勘查中,科技论文的选题一般有如下3个方面。即①矿区地质矿产问题研究;②地质勘查工作方法讨论;③区域地质矿产问题研究。
(三)矿区地质矿产
接受任务后,要根据任务、相关规范、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逐一分析工区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与存在问题。从中选出既是需要,又有可能解决的地质矿产问题。根据“考虑问题由大到小,解决问题由小到大”的原则,全面完成地质勘查的目标任务。选准问题后,在工作中有目的地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只要某一问题的研究程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即可获得一篇高水平科技论文的素材。此过程既有利于科技论文的选题,也是地质勘查应该遵循的工作方法。
基础地质包括:地层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构造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问题,如地层可划分为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等。在基础地质调研中,注意选择前人研究程度较低,解决问题所需经费较少的课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的组内分段与并组为群、地层的沉积环境、花岗岩建立岩石谱系单位、镁铁—超镁铁岩的成因类型、叠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构造形迹分期配套、构造的控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矿体地质包括: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与品级、矿体围岩与夹石、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资源/储量估算等。在矿区地质勘查中,矿体地质的突破与进展最为明显。由于资料涉密的限制,析出的论文多为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矿区地质矿产的论文编写过程中,要充分研究矿区相邻地区该地层的已有资料。矿区面积一般不大。在矿区取得的地质认识,只能是对区域资料的补充完善,而不能草率地将前人通过区域地质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全盘推翻。(www.xing528.com)
【例1-2-1】地层的沉积环境分析。
在寻找沉积矿床中,矿产赋存地层的沉积环境对矿区勘查有较大影响。在前人研究中,该地层沉积环境的研究程度较低。
矿区中恰好有一条新修公路完整地切穿含矿地层。在此公路上岩石组合较为典型,沉积环境资料丰富。对此地层进行实测剖面或进行详细地质路线调查后,即可获得一篇科技论文的素材。
在1∶200 000区域地质调查中,沉积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多数地层单元,只能笼统地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在矿区沉积环境研究中,要注意按照沉积环境对地层单元(组)进行划分,分别研究。在沉积环境分析中,尽可能进行相或微相的划分。
沉积环境的研究,要对岩层进行三维方向的观察,拍摄一定数量的宏观照片,采集一定数量的岩石薄片鉴定样品。
(四)地质勘查工作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勘查人员众多。为统一工作方法和质量标准,主管部门制定了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和主要矿种的地质勘查规范。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修改。这些规范的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总体较为成熟,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只要我们根据地质勘查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工作目的进行认真思考,不难发现现行规范中尚有许多值得研究、讨论的课题。
从现行工作情况看:矿区地质填图的点线密度、基本分析样的采样间距、探矿工程间距、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的划定、资源/储量估算的块段划分等问题,均是应该讨论的课题。
【例1-2-2】基本分析样的采样间距。
探矿工程中基本分析样的采样间距,应在综合分析矿体厚度、矿石类型、夹石情况、矿体品位变化程度、矿种可采厚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在现行规范中,一般只规定采样间距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也就是使规范只起到“有所约束”的作用。
现行的情况是,同一矿区不同工作阶段的全部探矿工程中,均采用统一的采样间距;特别是在肉眼难以识别矿石品位的矿种中更是如此。
在肉眼难以区分矿体与围岩或夹石界线的矿种中,地质勘查的第一批探矿工程应根据现行规范的采样间距的低限值进行采样。在第二批、第三批探矿工程中,应该考虑影响采样间距的因素,合理地调整不同层位、地段的采样间距。
调整采样间距后,应该在同一探矿工程中用不同采样间距采样,检验不同采样方法对矿体圈定的影响,再选择合理的采样间距。如果现设想采样间距为原采样间距的整数倍(如原为1 m,现设想为2 m),可将原有样品两两合并后计算品位加权平均值,即得出加大样长的采样分析结果。
(五)区域地质矿产
根据矿区地质矿产研究的进展,也可以对区域地质矿产问题进行讨论。区域的地质矿产规律,是不同资料点的总结。如果重要的资料点受到否定,原来得出的规律也就需要重新总结。
限于地质理论与方法,前人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未能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勘查过程中,将工作中获得部分资料与前人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应该是可行的,并且应该提倡。
【例1-2-3】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在花岗岩类区进行找矿,有必要对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进行一定深度的研究。
在花岗岩成因类型研究方面,需查明侵入体的形态特征、接触关系、岩石特征、包体类型等,并采集一定数量的岩石薄片、岩石常量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等样品。
在综合研究中,可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花岗岩基。在矿区外围,穿越1~2条地质路线。尽可能系统地搜集花岗岩基的各类测试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即可得出花岗岩各单元成因类型的新认识。
该问题的研究中需注意两方面问题:①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进展;②要说明前人做了什么工作,自己做了什么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