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理白族绘画艺术:宗教与生活的结合

大理白族绘画艺术:宗教与生活的结合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在南诏时期,随着洱海流域实现了政治、军事上的统一,由此推动了官方对境内宗教的重视,绘画艺术及建筑彩绘艺术也得到较快发展。而受宗教信仰观念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宗教题材绘画成为大理白族地区丰富的艺术宝库,这也使得彩绘匠人体系得以延续。

大理白族绘画艺术:宗教与生活的结合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产生于什么时候,很难从已有的文献中去找到答案。不仅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所限,南诏、大理国时期以来大理的地方文献对民居彩绘的记载几乎是一个空白,还由于多数民居彩绘在历史更迭的过程中几经破坏、返修或重绘,很难对其绘制时间做出判断。就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彩绘遗存来看,彩绘除了绘制于民居之外,还大量出现在佛寺、道观、本主庙、文昌宫、文庙等与宗教相关的建筑上。这些庙宇作为白族宗教信仰文化的客观实体和神圣符号,集绘画、木雕石雕艺术形式于一身,是白族村庄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白族人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寄托。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清以前的遗存较少,清代民居彩绘“光绪以前遗存较少,多毁于咸丰六年回民之役”[29]。由于光绪年间开始大兴土木建筑,因此目前遗存的大理白族民居彩绘建筑多集中在这一时期。可以确定的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级观念森严的传统社会,普通百姓很少有财力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对自家房屋进行彩绘装饰。但是历史上的大理,与宗教相关的绘画或建筑彩绘都呈现了大理在各个历史时期独特的艺术形式。尤其在南诏时期,随着洱海流域实现了政治、军事上的统一,由此推动了官方对境内宗教的重视,绘画艺术及建筑彩绘艺术也得到较快发展。

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的佛教文化发展到一个高峰。南诏王室崇信观音,以佛教为国教,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以制度化的政策来推广佛教,使其深入民间社会。《南诏野史》中记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30]“段思平开国之时,便谕晓东爨三十七部民以外之居民,‘户户供养观音,初一、十五君臣万民素食,诸邑甸皆建小寺,烧香拜佛,国不朝政,户户净水香烟。诸寺大比丘,率众绕佛毕,法师坐禅床讲经。巳时众始归。除放牧者,臣民皆不劳动。’”[31]元郭松年在其《大理行记》中记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近,其俗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戒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纪。”[32]在南诏中期,佛教几乎成为南诏国教,到大理国时期,更是有“妙香佛国”的称号。因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及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此时大理绘画史上三幅重要的佛教画卷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南诏中兴年画卷》《张胜温画卷》和《维摩诘会图》,体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较高的绘画艺术水平。同时,出现了大量与佛教题材相关的建筑彩绘。《三迤随笔》记载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彩绘作品:

“成(李询仲成)幼喜画,学成归,绘《百佛图》《五百阿罗汉图》于法王寺,而渐名扬。”晟丰祐有画师侬杞全,“崇圣寺壁画释迦牟尼讲经图》于寺前照壁。”“段氏建大理国,思廉皇帝重修五华楼,由国中爽陀赵贞元化彩绘《段氏世源图》《洱河世说图》《佛说因果图》于楼壁。”贞元化弟子张胜温,“于妙香寺绘壁画《观音降女魔罗刹图》《罗荃法师讲经图》,又于无为寺绘壁画《赞陀祖师开山图》《董伽罗尤降龙图》《文经皇帝受戒图》。”[33]

此外,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世隆之母,祐妃也。出家号师摩矣。尝随祐至罗浮山城建一寺,于南壁画一龙,是夜龙动,几损寺,妃乃复画一柱锁之始定。”[34]大理国建造的祥云水目寺塔,第一层南壁“绘有佛教题材壁画23幅,画幅高2.38米,宽2.63米,今已剥蚀不清”[35]。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记》中提到赵州遍知寺中的殿像、壁画至今罕见,并认为疑是出自汉族工匠之手。[36]但是这个时期的建筑彩绘遗存都已不复存在,只能从南诏至大理国时期开凿并保存至今的剑川石窟里的彩绘窥探当时高超的绘画艺术。石钟寺崖壁上的《菩萨行列图》雕像形态丰满,“采用笔和颜料勾描涂绘而成,画法纤柔细致,色彩艳丽鲜明,具有敦煌壁画的风格。”[37]

兴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大理剑川沙溪兴教寺,大殿内外均绘有壁画,是目前遗存最早的关于阿吒力宗教的彩绘。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居士董公并妻杨氏墓志》载道:“喜赕上洪坪侄董讳定者,望族人也……业习雕画,手艺超群……袭父业,而巧妙无双,到处受请之,神容有体,雕造宾居土地大王,鸡足山口殿三世等佛像,非止一处,人皆瞻仰……”[38]从文字里可以看出,很早以前大理就有工匠将绘画艺术广泛地应用于宗教建筑装饰艺术之中了。光绪年间,大理地区的建筑活动达到高潮。据笔者调查,光绪以后的建筑彩绘遗存约占清代的四分之三。彩绘遗存在清代以前多见于与宗教艺术相关的建筑之上,而从清代建筑遗存来看,彩绘不仅涉及宗教建筑,许多民居建筑上也有彩绘的呈现。

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水平低下、社会等级严明的传统社会,普通百姓一般没有财力和社会地位请彩绘画师为自家宅院绘制作为建筑装饰的彩绘。而受宗教信仰观念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宗教题材绘画成为大理白族地区丰富的艺术宝库,这也使得彩绘匠人体系得以延续。这些彩绘世系匠人在绘制宗教题材的建筑彩绘基础之上,技法得以传承。在历史的演变及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迎合了贵族阶级对私家宅院进行彩绘装饰美化的需求。因而可以推测,正是大理白族宗教艺术的发展与兴盛使画匠世系得以延续,进而促使民居彩绘日臻完善并自成体系。

【注释】

[1]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43页。

[2](汉)班固:《汉书》(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55-1153页。

[3]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页。

[4]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1942年,第57页。

[5]王积超:《人口流动与白族家族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6](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7](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8](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21页。

[9](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22页。

[10](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11](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22页、第101-102页。

[12]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2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

[13]周宗麟:《大理县志稿》(第六卷),大理图书馆翻印,1997年。

[14]胡晓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88页。引自杨克成《永昌祥简史》,政协大理市委员会,1999年。

[15]胡晓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87页。引自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少数民族民居调查之三·云南白族民居调查报告》,云南省建筑工程厅设计院,1963年。

[16]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6、23页。(www.xing528.com)

[17](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134页。

[18](明)李浩:《三迤随笔》,引自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佚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23页。

[19](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20](明)李浩:《三迤随笔》,引自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佚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88页。

[21](明)李浩:《三迤随笔》,引自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佚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22](明)李浩:《三迤随笔》,引自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佚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23](明)李浩:《三迤随笔》,引自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佚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24][澳]C.P.费茨杰拉德:《五华楼: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刘晓峰、汪晖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25](元)李京:《云南志略》,引自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3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6页。

[26]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佛国的传说和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3页。

[27]王积超:《人口流动与白族家族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28]杨艺:《元、明、清时期云南白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思想战线》1997年第5期,第66页。

[29]刘敦桢:《刘敦桢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233页。

[30](明)倪辂辑,(清)王崧校理,(清)胡蔚增订,木芹会证:《南诏野史会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0页。

[31]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佛国的传说和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46页。

[32](元)郭松年:《大理行记》,引自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 云南志略辑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

[33](明)李浩:《三迤随笔》,引自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佚书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0-122页。

[34](清)胡蔚:《南诏野史》,引自王海涛主编《云南历代壁画艺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页。

[3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文化厅编撰:《云南省志·文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5页。

[36]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37]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文化厅编撰:《云南省志·文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32页。

[38]赵勤:《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