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微传播碎片化对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带来的双重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的实效性,让高校宣传思想阵地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部门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高校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稳抓主流思想舆论的领导权,这是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关键与核心,同时要化“碎”为“聚”,积极利用和开发微传播碎片化带来的丰富资源;变“老”为“新”,改进传统的宣传渠道,形成新的宣传思想阵地格局;转“零”为“整”,将虚拟群体与现实群体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虚拟与现实联动机制,牢固建设根基,形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稳抓舆论领导权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在微传播碎片化的冲击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受到削弱,主流思想舆论的领导权遭到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要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碎片化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西方思想侵害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就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为工作的核心,占领微传播的舆论阵地。为此,高校首先要强化阵地意识,尤其重视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应对微传播碎片化下带来的舆情考验;其次,要把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提高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地位,明确其在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任务和作用;最后,要以网络媒体为阵地建设的重点,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阵地,让党的声音不受任何干扰,畅通传播,让大学生成为自觉坚守阵地的拥护者。
(二)化“碎”为“聚”,聚合微传播丰富资源
微传播碎片化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虽然在微传播碎片化影响下信息资源分散凌乱、良莠不齐,但如果能充分加以利用,化“碎”为“聚”,把有益于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资源聚合起来使高校宣传思想阵地更加接地气、有活力,将促进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长远发展。为此,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合理利用和开发微传播平台,科学地认识微传播碎片化的传播规律以此对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碎片化传播下宣传思想传播效果的实效性;二是要在阵地建设中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平台建设,高校要主动介入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碎片化信息进行筛选和识别,防止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以及不良的信息内容的侵害;三是要设置和培育“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中引导舆论、答疑解惑,对碎片化信息的不良影响起到抵制作用;四是高校要积极加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建设,及时发现和了解碎片化信息中利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有用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三)变“老”为“新”,改进传统宣传渠道
高校传统的宣传思想渠道主要为校园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如今随着微传播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微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的重点建设对象,尤其是在微传播碎片化下,只有充分利用不断出现的新平台,推动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宣传渠道与新兴的宣传渠道结合起来,变“老”为“新”,才能形成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全方位、立体化,线上线下共有的新的传播格局。一方面,对于传统宣传渠道要保持其固有优势,其宣传内容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和可信度,因此在积极推进传统渠道与微博、微信等媒体的结合时,要注意保持传统渠道的优势,发挥其积极性,例如高校在传统的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努力打造属于高校自身并具备一定人气的官方微信、微博,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复。另一方面,对于微媒体的运用要张弛有度,微媒体在传播的碎片化下对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需要高校与时俱进,进行新的宣传渠道的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在积极促进新的传播渠道与传统渠道相结合时要分析利弊,合力运用,不能盲目进行使用和结合,尤其是微博传播带来的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值得高校警惕。
(四)转“零”为“整”,形成虚拟与现实联动机制(www.xing528.com)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逐渐被分为虚拟群体和现实群体,对于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而言,阵地建设面对的现实群体相对单纯,主要是大学生及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容易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而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面对的虚拟群体则不一样,微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使得其虚拟群体呈现出三教九流的状态,因此难以准确定位宣传的对象以及把握对象出现的问题,加之虚拟群体与现实群体有相互分离的状态,有些大学生在虚拟群体中的思想不敢或者不想在现实群体中去表达,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出现的状态往往差距较大,这无疑也增加了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难度。因此,高校需要精心安排,实现虚拟群体与现实群体的互动,转“零”为“整”,将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推进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工作。一方面,要通过精心安排虚拟群体的活动,有意识地让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空间去,巧妙地使虚拟生活蕴含现实生活的意义。比如,在微博、微信中集中引导虚拟群体大学生多谈关于就业、恋爱、生活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避免讨论的内容过于碎片化。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群体,例如学生社团、班级要指导他们有目的地形成虚拟组织,在虚拟空间中深入讨论,有助于思想认识达到一致性。通过以上两个方面,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形成联动机制,促进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
[1]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