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快速发酵

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快速发酵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是广义网络舆情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具备隐蔽性、即时性、群体性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网络舆情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束缚,缩短了信息传播距离,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主要是18~24岁的青年,是构成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人手多个社交账号,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速度快、频率高,对自己所在领域的话题讨论欲望更加强烈,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发酵的快速性与即时性。

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快速发酵

高校网络舆情是广义网络舆情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具备隐蔽性、即时性、群体性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同时,它有大规模高校人员参与或与高校息息相关,因此也具备独有的特征。

(一)快速性与即时性

快速性和即时性是新媒体平台的特征。网络舆情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束缚,缩短了信息传播距离,加速了舆情的形成。信息化社会中,全球任意角落发生的事件可以当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即时性极强。互联网平台上每日的新闻话题均不相同,热门搜索排行甚至是以分钟计算的。当代大学生主要是18~24岁的青年,是构成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人手多个社交账号,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速度快、频率高,对自己所在领域的话题讨论欲望更加强烈,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发酵的快速性与即时性。

(二)外显性与隐蔽性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现出普遍关注性。无论是高等教育建设的政策文件,还是高校的突发性事件,都会引起普通民众的广泛讨论。他们随时将自己对教育政策的看法、教育舆情的态度、学校事件的观点在互联网上进行表达,教育舆情得到外显。

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高校事件进行讨论时往往是匿名的。他们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发表意见、宣泄情绪,表达自己对教育敏感领域的看法。近年来有不少敌对势力、网络水军在高校舆情发生时刻意激化矛盾,全然不考虑舆情造成的后果,他们的存在也表现出了高校舆情的隐蔽性。高校舆情在爆发之前通常是悄无声息的,其酝酿周期短,初期传播范围私密,体现出一定的隐蔽性。(www.xing528.com)

(三)多元性与复杂性

高校舆情的多元性体现在其参与人群的多元和传播渠道的多元两个方面。高校舆情是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领域之一。非高校人员是参与高校舆情传播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广泛,人群类型多样。同样高校人员的构成较为多元,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不同,年龄跨度大,认知结构也不尽相同。同学历同年龄段的高校学生群体中,所学专业和所处领域不同,导致其思维模式多元,对舆情的发酵有多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加入高校舆情中,他们所持角度不同、立场不同,造成了高校舆情的多元性。

高校舆情在传播渠道上也呈现多元性,丰富的互联网载体不计其数,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或公开或隐蔽,所讨论的内容侧重点不同,针对人群也有所差别。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舆情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给高校舆情的处理和应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四)群体性与扩散性

在高校舆情传播过程中,不同群体所持立场不同,其表达方式和内容也不同,存在群体性特征。同一群体会出现“抱团”现象,宣传共同观点,扩大影响力,进而在舆论场中占据上风,群体间的态度和情绪冲突会使舆情进一步发展,引发新一轮的高校舆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