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而言,有完善的机制体制,全面化的实践育人目标,特色的实践内容,多样的实践方式,长期可见的实践效果,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一)完善的社会实践体制机制
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基本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统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求,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人文素养与交往能力、社会工作与领导能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六大方面,构建起管理体系、运维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有较完善的机制体制保障。
(二)明确的实践育人目标(www.xing528.com)
学校内部明确目标,达成实践育人共识。学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评价的方式、手段等,不断提升教师的参与意识,通过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优标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动力。要将实践育人与地方政府治理、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相结合,整合校内资源,积极寻找校外资源,主动联系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共商的原则,寻找多元的协调育人主体。
(三)社会实践项目化运行
依托专业社团、专业教研室,打造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项目,与学校周边社区结对,共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认识到实践育人理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以“一院一品”、“一社一品”、志愿者立项等形式,开展项目化活动,保障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和活动成效的持续性;以“互联网+”、暑期“三下乡”、“逐梦计划”、“返家乡”等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团队和项目,突出实践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