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校园心理文化在系统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作用,从文化与心理相结合的视角分析高校校园心理文化的良性构建。
第一,更新心理文化理念。校园心理文化以更加柔性和隐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和健康素质的提升,因此,重视文化的建构作用,从心理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育人为导向,统筹推进心理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建设,创新心理文化理念,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以重要的系统文化生态教育、感染和熏陶学生,提升学生心理文化意识,促进校园心理文化的发展。
第二,加强心理知识习知。心理文化的构建是基于相关信息的社会传播,是信息的接触、吸收、筛查处理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知识教育和宣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和规律为指引,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和需求,靠近大学生熟悉的信息传播形式,以大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以线上线下、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动漫等传播形式,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多元文化刺激下激发大学生习知的主动性,巩固习知的内容,提升习知的效果。
第三,丰富心理文化活动。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构建校园心理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行为层面心理文化的构建与影响。因为信息获取的极度方便以及对活动效果、自身收获的重视,新时代大学生对心理文化活动的要求更高,心理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贴近大学生,并提升含金量。心理文化活动重视活动对大学生的感染力,注重大学生的体验感,以及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人际互动。除了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外,更具普遍性的人文活动对学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大,特别是受限于专业队伍力量的高校,非专业或低专业性但高质量的活动比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更具有影响力。(www.xing528.com)
第四,强化心理情感体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其认知和行为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情感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推动作用。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并推动对心理文化的认同与追随。校园心理文化习知与活动都伴随情感体验,因此,在构建心理文化中,要增加积极情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朋辈之间的互动,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获得在心理文化共享共建中的直接体验。
第五,优化校园隐性环境。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校园有序运行,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优化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打造具有生命力的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厘清校园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不局限于心理专业资源,从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学校人文资源的心理教育功能,提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互,建立积极向上、互助友善的学风、班风、校风,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促进大学校园富有活力,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