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齐鲁大地的刻石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其中碑刻和摩崖刻石主要集中在泰山和三孔,汉画像石则遍布全省许多地方。
据有关资料记载,泰山自秦汉、北齐、北魏、隋唐至明清“碑碣如林”,其中能保存下来的仍有1500多块。它们是艺术的宝藏,是历史的见证。
岱庙的古碑刻原先主要集中在环咏亭中,清末以来屡遭破坏,使一些名家的石刻沦失很多,但是仍保存有秦汉以来的古代碑刻150 块。从书体看,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草、隶、篆四种基本笔体样样俱全;从内容看,多是记载祭告、记事、标榜、供奉等事件的,也有赞颂泰山风景的诗词。
秦刻石保存下来的不多,以李斯的小篆刻石最为珍贵。这块刻石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封禅泰山时,为重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泰山诏书,表彰始皇伟业,命丞相李斯亲自书写篆书刻制而成,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赞颂。元代郝经《太平顶读秦碑》一诗对其艺术上的珍奇作了说明:“拳如钗服直如筋,屈铗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清代王家榕也赞颂它说:“零星两片石,卓越二千年”。
汉碑中有“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简称“衡方碑”),是泰山保存最早的汉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刻碑高2.4米,宽1.1米,厚0.25米,碑首圆孔直径0.13米。其字体是隶书,端凝浑厚,丰而不侈,方而不倨。它的隶法以体丰骨壮而著名,笔画端正稳重,仪态敦厚,粗壮古拙之外又不乏妩媚动人,是汉碑中的佼佼者。“汉故穀城长汤阳令张君表颂”碑,俗称“张迁碑”,系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立,碑高2.92米,宽1.07米,厚0.2米。碑额是篆书,正文为隶书,字体端正朴茂,笔画方正古拙而多变,起笔、收笔都以方为主,书法家们有“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的评语,历来是书家墨士的范本。另外,该碑形制典雅美观,两侧饰以蟠螭,而且雕刻精细。碑文记载了张迁的一生,保存了重要的史料。两块碑刻,前者字体功力深厚绵延,而后者则气势万钧,被视为泰山汉碑中的“双璧”。
晋代碑刻有“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碑高2.5米,宽0.97米,厚0.2 米,系晋武帝泰始八年(272 年)立。该碑为隶书,碑文笔势谨严,笔画方劲厚重,文辞古雅,与魏黄初孔庙碑绝肖。此碑为晋碑中的巨制,也是现今发现的晋朝最早的一块石碑。
唐代碑刻有“双束碑”,是泰山保存最早的唐代碑刻,俗称“鸳鸯碑”,是由两块高2米,宽0.60米的碑合并而成,一向被书法史研究家们认为“唐碑所独有”。它除保存了唐高宗至德宗时期的书法艺术和宗教资料外,其别致的造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内容,该碑是唐高宗和则天皇后谕旨刻立的,两碑并立表现了帝后权齐,共治天下。
“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现存最早的龟趺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碑高8.2 米,宽2.2 米,厚0.6米。“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与它形制基本相同。前者碑首由六条螭缠合倒垂组成三角形状,龟趺有一个四周雕以云纹的台座;后者龟趺雕制生动可爱。“大观圣作之碑”立于北宋大观年间,由徽宗赵佶撰并书,蔡京题额,碑立从书法角度保存下了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一派。
“大金重修东岳庙碑”位于宋天贶殿东南隅,高6.37米,龟趺螭首,雕刻精细,从造型、碑文、书法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三美碑”。
岱庙现存元代最大的碑刻是“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气势雄伟,风度不凡。
清乾隆三十五年立的“重修岱庙碑记”,以满、汉文撰写,别具一格。碑体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精工细作,尤其是碑身阳面磨砺精湛,被誉为“透明碑”。碑高5.2米,宽1.5米,厚0.5米,龟趺螭首。
曲阜“三孔”中保存着大量的碑碣石刻,其中孔庙二千余块,孔林一千余块,孔府一百余块,在时代上,有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的历代石刻,字体上有篆、隶、行、草、楷等。文字种类上,有汉、蒙、满三种文字。内容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件等的记述,是艺术的英华,是史料的宝库。
其中,北陛石为隶书字体,简质古朴。据推算,建于公元前149年,是我国已发现的石刻文字中仅次于秦石鼓文和泰山刻石的我国最早的汉代石刻。五凤刻石是前汉时期隶书定型的例证,刻于公元前56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风骨犹存,是我国著名的西汉刻石。
鲁相己瑛碑,正式名称为“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刻字为隶书,笔势雄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茂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一笔一画都充实浑厚;结构上,丰美多姿,形态潇洒飞逸,气韵盎然。
史晨碑也称“史晨前后碑”,前后都刻有碑文。其笔法含蓄蕴藉,健劲遒逸,结构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风韵自然跌宕,飞彩凝晖,法意俱全,超凡脱俗,是汉隶中难得之笔。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碑四面均有刻字,字体为隶书,刚劲沉着,结构宽博疏放,风格质朴敦厚。全碑字字珠矶、楚楚可爱,古人称赞它“简质雄劲,……书法锋銛神浑,苍古温润,无美不备,有汉分隶之独步也。”
孔宙碑,孔宙是汉末著名文学家孔融的父亲。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164年),高3.02米,宽1.07米,厚0.24米。碑文为隶书,书体圆浑流畅,波磔饱满,横画纡长,险而不肆,恣态横溢,端凝质重。(www.xing528.com)
张猛龙碑,是魏碑中的珍品,线条用方笔,右扇上挑,横画主线横长,结体紧密而富有变化,整碑阔落大方;笔法强劲有力,遒健雄奇;碑阴尤为恣肆,雅趣横溢。
孔庙中十三碑亭集中了唐宋以来的碑刻,亭内有碑五十三幢,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真草隶篆,无一雷同,风格笔法,各有千秋,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德州地区也保留了我国古代的一些碑刻艺术珍品,在德州城北发现了北魏高氏墓碑、墓志四件,其中以高贞、高庆的墓碑最为珍贵,无论就其历史文物价值,还是书法艺术价值,都堪称我国金石史上的魂宝。高贞碑和曲阜的张猛龙碑,洛阳的龙门二十品合称为我国北魏时期的三大名碑。它的拓本很多,上可溯至宋代,分布遍及全国,并远及日韩等国。历代金石丛帖,都把它收集在内,实为我国书法碑刻艺术的稀世珍品。陵县保留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碑文是晋代夏侯湛所作,对东方朔“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和“戏万乘若察友、视俦列如草芥”的一生,给予极高的评价。颜真卿在陵县任平原郡太守时写了《东方朔画赞碑》,这是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具有刚健雄浑、遒劲厚重、气质雍容、峻峭严正的独特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历代金石、书法家的钟爱。苏轼称赞说;“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自然刻石又称摩崖石刻,一般是就山之自然石面加工而成,其特点是制作简易速成,极富自然之美。齐鲁的名山上大都有这种摩崖石刻,而又以泰山最为集中。当你拾级而上时,抬头、回首、远眺、随处可见。这些刻石,有的标明地点,有的赞颂泰山极致,有的祭告山神;其文字,有的洋洋数千言,有的只有一字,其书法艺术更是千姿百态,参差错落,给风光旖旎的泰山增添了无数人文气息。最应该介绍的是经石峪的刻文,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文字径50公分,铭深1—2公分,字体以隶为主,“如印泥划沙,草情篆韵皆备”。字迹波磔古宕,气势雄奇,朴茂遒劲,历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颂称,被中外书法家和历史学家誉为稀世珍宝。如今虽经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仍保持着其作为艺术瑰宝的魅力。郭沫若《访经石峪》称其“千年风韵在”。
唐摩崖刻石《纪泰山铭》享有盛名,它位于大观峰南面,高13.3米,宽5.3米,额高1.3米,为唐玄宗封禅所刻,亦被称为“千字铭”。刻文为隶书,字径五寸,不但文辞雅训,而且书法道逸婉润、端严雄浑。后人评论“盖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此”。大观峰是泰山刻石最集中的地方,有宋、明、清历代的摩崖刻石,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而泰山最大的摩崖刻石当数“朝阳洞诗”刻,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祭泰山时弘历亲撰。书体为楷书,字径一米左右,整块摩崖碑刻高约30 米,宽12 米,欲称“万丈碑”。该刻石地处显眼的位置,很远便可看见。
此外,在其它地方也有一些著名的摩崖刻石。
益都县城南的云门山,有一摩崖石刻的“寿”字,字高7.5米,仅字中的“寸”字就达两米多,因此有“人无寸高”、“寿比南山”之说,人们称此字为“云门献寿”。
平度县城北50里处的天柱山,有我国书法珍品、北魏光州(今掖县)刺史郑道昭所书……郑文公碑,摩崖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全文870余字,碑高3.2米,宽1.5米,碑字宽正,笔力雄健,生动地体现了北魏年间我国书法由篆到楷的大变革风貌,是考察我国书法源流和学习魏碑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清包世臣赞曰:“北碑体多旁书,此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致。
除了碑刻和摩崖石刻以外,还应当值得一提的是汉画像石。在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中,汉画像石是一颗永放异彩的明珠。它以艺术的形式、形象化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建筑、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诸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山东的汉画像石丰富而精美,分布广、数量多,包罗万象。
位于济南市西南50公里处的长清县孝堂山保存有一处东汉贵族的墓祠堂,祠堂为石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石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画,其内容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和朝会、迎宾、征战、巡狩、庖厨、百戏等,雕刻采用阴文线条,风格劲利,流畅而挺拔,在汉画像石中独具一格。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情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嘉祥县武氏祠,又称武梁祠,是包括四个石室在内的武氏家族大祠堂,共有画像石43块,多用减地法浮雕出人物、车马、房屋、鸟兽等轮廓,然后用阴纹线表现人物和鸟兽的细部、车马房屋的装饰等,画面人物有神仙帝王,贵族夫人,还有车马出行、宴乐舞蹈、庖厨、水陆攻战等场面,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雕刻精细,是一组艺术珍品。
孔庙内也保存着100多块汉画像石,其中西汉的多为浅刻、浅雕,东汉的多为浮雕。画像石刻内容丰富多彩,刻划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风格千变万化,展现了美妙的神仙世界,车马出巡的威赫气势,杂技舞蹈的曼妙多姿,亭台水榭的精巧布局,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民间习俗和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安丘县有一处东汉晚期的墓葬,内有画像石103块,画面达60余幅,分布于墓门,各室的四壁及室顶和柱子上。这些画像不但是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画像的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细致绵密,均衡匀称。绝大部分为神话传说,珍禽异兽,一小部分属于社会生活和历史故事。在突出的门额上有仙人骑鹿像,各墓室的顶面有日、月、伏羲、女娲、双鹿、朱雀、乐舞等,使整个墓室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的一个侧面。画像石的绘画雕刻技术也是很精湛的。全部画像石。在雕刻前都未磨平,其技法有浅浮雕、高浮雕和阴刻三种。珍禽异兽及装饰花纹均用浅浮雕,但已近于圆雕,有较强的立体感。高浮雕主要施于门额和墓室的三根柱子上,且间有透刻。表现墓主生活的车骑出行图则为阴刻。三种技法的巧妙运用,更显得整个画面主次分明,生动活泼,变化多样。所刻的众多的神话人物、珍禽异兽,都神态各异、生动逼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