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应当说是与劳动一起产生的。远古的先民们在长期的渔猎、农耕劳动中,不仅创造着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也创造、发展了音乐艺术。而原始社会时期的乐舞又往往与图腾崇拜联系在一起。山东的远古居民是东夷人,东夷人最初以凤凰为图腾,因此有些专家认为,东夷音乐的发展往往与凤凰有密切联系,如“凤律”、“凤笙”、“凤箫”、“凤皇乐舞”等。乐器的产生也有很早的历史。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笛和陶制的杯型笛,都是原始的乐器。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埙,制作精细、形状美观、音色宏亮优美,能模仿出多种鸟叫声,能吹奏音阶和乐曲。这说明,东夷人已跨进了东方音乐文明的时期。
传说舜擅长音乐。他的父亲瞽叟就是一位音乐师,舜或许因承其家学,所以音乐造诣也颇高。传说他曾“弹五弦之琴”,作《南风操》,并且还能“歌《南风》之诗”,而且还是排箫的发明者。据载:“舜造箫,其形参差,象凤翼”,而人们又正是通过吹奏恰似凤翼状的排箫才达到了“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艺术境界。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是单纯以摹拟客观事物为主要对象的表现艺术,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心理及情绪基础上的表现艺术。在这一总的特点之下,则又因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目独特的音乐审美心态。故在我国从史前到文明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的礼乐文化,必然使得先民在包括对“乐”的本质属性,“乐”的社会功能,“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音乐审美问题的认识上,有着自己特殊的认识规律。
春秋时齐、鲁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其音乐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鲁国基本上是全盘西周化,齐国倾向于传统习俗化,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音乐系统,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齐国的音乐属开放型的,偏重于音乐的娱乐作用,改革传统雅乐并把俗乐融会其中,所以,“四方之乐”、“夷狄之乐”等民间音乐登上了大雅之堂。为满足统治者及贵族的享乐需要,齐国的音乐艺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如传统的《韶乐》,经齐国乐师们改编为《徵招》、《角招》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而鲁国则是封闭型的,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严格执行礼乐制度,僭上和上屈尊的行为都是“非礼”,因此季氏“八佾舞于庭”,用天子之规格而不是用大夫的“四佾”的规格,被指责为僭越;祭祀泰山的行为也受到人们的攻击。国君喜好世俗之乐亦为很多士大夫所不齿。因此可以说,齐国是以俗乐为主流,而鲁国则是以礼乐(雅乐)为主体。两国的音乐文化迥然不同。
礼乐本是起源于以巫术歌舞为本位的“巫官文化”,后衍化为面向人世的“史官文化”,到了春秋时代又衍变为以人本为中心的泛神的实际上是无神的礼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鲁国处于周王朝的礼乐文化中心的地位,因而它能够得天独厚地集天下诗、乐、舞之精粹于一地,较为集中的呈现于鲁国的礼乐舞台,因此季札观乐时也叹为观止。不仅如此,鲁人普遍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孔子在学习和整理文献的同时,就以谙习礼乐为主。他好鼓琴、击磬,尤善咏歌,而且还能谱曲。在教学中,以教学和“讲诵弦歌”相结合,用传统的音乐来教育,启迪学生,并且把“仁”的精神灌注到礼乐中去。所以对孔子“乐正雅颂”的业绩,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www.xing528.com)
当鲁国已形成一个以礼乐为其文化主体模式的时候,齐国因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其音乐文化也就较快地摆脱了音乐为神和君主服务的束缚,特别到了战国时代,当鲁国的礼乐文化受到新思潮的冲击之时,齐国却形成了以俗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齐国的人民普遍好乐,《战国策·齐策一》载苏秦的话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醱踘者”。而且齐国统治者也喜欢“世俗之乐”,田齐桓公、景公、威王、宣王、湣王都以爱好民间音乐而著名。齐故都雍门一带,是民间音乐的活动盛地。韩国女歌手韩娥在雍门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她的曼声哀哭和曼声长歌引起附近百姓强烈的思想共鸣。传说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子周就生长在雍门,故名雍门周。齐国民歌《松柏之音》就创作于雍门。擅长音乐在齐国成为士人们必备的一技之长。邹忌鼓琴取相、冯谖“弹铗而歌”和雍门周以琴歌乐教相国等,就是彼此以音乐为媒介达到相互理解各遂其愿的。
除了民间音乐以外,齐国的礼乐同样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韶乐》被认为是内容与形式和谐的乐曲,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时称赞《韶乐》说:“德至矣哉!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己。”在齐国,《韶乐》被加以改造,具有了更强烈的美感作用,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美与善的结合,孔子闻《韶》后,曾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并称它为“尽善尽美”之乐,他忘情地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齐国的乐舞种类繁多,有的用于祭祀宗庙先祖、天地鬼神,有的用于庆典祝捷,颂扬帝王威德,有的则是宴请宾客饮酒作乐时观赏。齐国的宫廷乐队规模庞大,编制独特,具有相当高的合奏能力和独奏水平。演奏时,诗歌舞三者必须配合得当,“诗,言其志也;舞,动其容也;歌,咏其声也”。三者融为一体,组成统一完美的综合艺术形式。70年代初在临淄郎家庄出土了一批舞俑,其中有的舒臂扬手,有的旋腰扭躯,有的狂欢抃跃,有的翩然欲飞,千姿百态,神色动人,美妙逼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齐国音乐艺术的高度发达。
至今,当我们提到齐鲁的音乐艺术时,仍不免想到金声玉振,想到泱泱大国之风,想到高山流水,仿佛这美妙的乐音在历经千年之后神韵犹存,流动在天地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