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鲁文学:飘香翰墨,溢彩华章

齐鲁文学:飘香翰墨,溢彩华章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时期,与司马相如齐名的大文学家东方朔就以辞赋而著称。东方朔的辞赋中,以《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为最佳。从两汉到魏晋,齐鲁文坛上繁星闪烁,尤其是三国时代“建安七子”中,齐鲁居四,风骨独特,名重一时。两晋以后不免有寥若晨星之感,沉寂近千年之后,齐鲁大地上空终于升起两颗夺目的明星,震憾了中国的文坛,他们就是李清照和辛弃疾。

齐鲁文学:飘香翰墨,溢彩华章

○歌尽泱泱大国之风——《诗经·齐风》

○纵横恣肆 以托孤愤——东方朔的辞赋

○不独争雄于闺阁——易安词

○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稼轩词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

文学语言艺术,是没有音符的歌,是不着油彩的风景画。在齐鲁大地这块沃土上,人们热情地呕歌劳动和生活,赞美纯真炽热的爱情,无情地鞭挞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情感,产生了无数光彩夺目的优美篇章,至今仍绵厚隽永,令人回味无穷,颊齿留香。

《诗经》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余篇,其中占大量篇幅的是十五《国风》,是各国民间文学的汇合,十五《国风》中,齐鲁两国的当然就是《齐风》和《鲁风》了。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齐风》。

《齐风》共十一篇,主要产生在哀公和襄公时,约当西周中叶至春秋初期,就产生的时间来说,它在《诗经·国风》中是较早的。从作品内容来看,《齐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讽刺性。刺淫是《齐风》的主题之一,有四篇,分别是《南山》、《敞笱》、《载驱》和《猗嗟》,都是讽刺统治集团中的淫荡行为的;刺乱,是讽刺统治集团政治上的混乱,这是《齐风》的又一主题,它包括《鸡鸣》和《东方未明》两篇;刺荒,就是讽刺沉迷于田猎而废弃正业,刺荒的篇章有《还》和《卢会》;刺无礼的作品只有《著》一篇。

除了思想性格以外,《齐风》在艺术上同样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从表现手法看,《齐风》以赋为主,兼用比兴。通篇使用赋的手法的,有《鸡鸣》、《还》、《著》、《卢会》、《载驱》、《猗嗟》;兼用比兴手法的,有《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蒲田》、《敞笱》、《齐风》中赋的手法,运用方式是多样的:有的用来叙述,如《还》,先叙猎人相遇,再叙两人协力逐兽,再叙对方的揖让称赞。有的用来描写,如《卢会》,先写猎犬,重点在它颈下的铃铛;再写猎人,重点在他的须发。有的用来对话,如《鸡鸣》写妻子对丈夫的劝告,有的用来议论,如《南山》。比兴手法的运用,有的全篇统一,如《东方之日》两章,开头都用兴的手法,以日的光辉,月的皎洁,引出美貌的姑娘;有的前后变化,如《南山》前两章开头用比的手法,以“南山雄狐”比喻淫于其妹的齐襄公,后两章改用兴的手法,以“芝麻”“衡从其亩”引出“取妻”“必告父母”,以“析薪”“匪斧不克”引出“取妻”“匪媒不得”。从中可以看出,《齐风》在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上形式多样。其次,从篇章结构看,《齐风》基本上采用了重章迭句的形式而又有变化。其中有全篇反复重迭的,如《还》、《著》、《东方之日》等篇,每篇各章的句数、字数、押韵位置、结构形式、反复规律,彼此一致,只在关键地方换了几个字。也有部分反复重叠的,如《鸡鸣》、《东方未明》、《甫田》等篇,每篇三章,前两章以同一形式反复重叠,末一章有变化,反复重叠的部分,相互间的关系有的是并列,有的是递进。并列关系的反复,字句虽有变化,内容基本相同;递进关系的反复,不仅字句变化,内容也有发展,这种发展,有的表现为时间的推移,有的表现为空间的变化,有的表现为程度的加深。总之,《齐风》的篇章结构,既有规律又富有变化。第三,从语言运用看,《齐风》的语言准确、形象、又富有音乐美。如“鲁道有荡”的“荡”字,形容齐鲁大道的平坦宽广;“彼姝者子”的“姝”,形容年轻姑娘的容貌美丽:“总角卯兮”的“卯”,形容童年男子的束发两角。“突而弁兮”的“突”,形容成年男子的弁冠突然高起;这些都表现了《齐风》语言的准确。再如“颀而长”,形容了人的身体高;“美目清”,形容了人的眼睛澄清如水,“巧趋跄”,形容人的动作轻巧,步履敏捷;“履我即”、“履我发”,形容了少女对男子的追求,放轻脚步,随着男子入出其室,这些都表现了《齐风》语言的形象。《齐风》中还运用了大量叠字,不仅丰富了它的语言,增强了它的形象性、表现力,而且使《齐风》的语言具有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第四,从句式和押韵看,《齐风》的句式以四言为重,杂言次之。《齐风》各篇押韵,以章为单位,基本上一韵到底,中间换韵的也有,但为数很少。各章押韵,逐句为韵的占多数,隔句为韵的占少数,两种情况交错的也有。总之,《齐风》的句式,整齐而有变化,《齐风》的押韵,有规律但不受束缚。

齐鲁大地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有诗歌、有散文先秦时代颇负盛名,《文心雕龙·时序》称:“齐开康庄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赋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西汉时期,与司马相如齐名的大文学家东方朔就以辞赋而著称。

东方朔的辞赋中,以《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为最佳。《答客难》是一篇散文赋,设主客问答,说明战国“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士人可以“身处尊位”,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统治者的好恶成了人地位高低的决定因素,“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在《非有先生论》中,通过非有先生与吴王的问答,历数了古代君主治国之得失,认为“治乱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见,而君人者莫肯为也。”既然君主莫肯为,就是有治世之能臣也不可能受到重用。这正是君主专制时代的固有特征。东方朔在这里既流露出生不逢时的哀怨,骨子里也有对统治者不重贤才的控诉。

从两汉到魏晋,齐鲁文坛上繁星闪烁,尤其是三国时代“建安七子”中,齐鲁居四,风骨独特,名重一时。两晋以后不免有寥若晨星之感,沉寂近千年之后,齐鲁大地上空终于升起两颗夺目的明星,震憾了中国的文坛,他们就是李清照辛弃疾

李清照自幼受家学熏陶,这给她一生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婚后的生活更为她的作品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在封建时代,作为一名贵族女子要恪守封建礼训,足不出户,所以李清照的词作不免反映面较窄,限于闺情一类,如《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内容主要表达了离情别绪,惜春悲秋的感伤。但即便如此,李清照少女时代以至于成婚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乏崇尚自由、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她爱游玩,曾驾船游湖,“沉醉不知归路”;丈夫游学离家后她相思无限,只好“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使在避乱江南以后,她“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女词人热爱生活的感情疑于笔端,使得她的作品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她爱蹴秋千,常常是汗透轻衣,一次看到有人来,慌忙跑走,却又不免“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副天真烂漫而又充满好奇的小儿女情态跃然纸上。“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诸如此类的佳词佳句读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金兵南下,李清照避乱江南,凄凉的身世之感,国破家亡之恨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创作思想,使她的作品风格突起变化,伤感和悲愁交织错杂,反映在她的作品中,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满纸的消极,而有一首词是例外,那就是她的《渔家傲》,其中“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么几句,她借助于梦,幻想着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显示出豪迈健举的气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女词人传世不多的诗作中一首尤为激荡人心的佳品。南渡以后的名篇中当首推《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首词里,作者特别显示了她的艺术才能;巧妙而自然地用铺叙的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用上大量确切的叠字,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历来词话家都称赞她这样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徐轨在《词苑丛谈》里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李清照的词清丽婉转,用字贴切自然,而且善于运用民间语言,还善于用浅俗、清新的语用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她的词作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因此被后人推为婉约派之宗。而与李清照所不同,把豪放派的风格加以发扬光大的是一代词人辛弃疾。(www.xing528.com)

辛弃疾的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内容的丰富和题材的广泛上。他的词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词里表现的常常是广阔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例如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甚至写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汤沫烟波万顷”。强烈的爱国激情,豪爽的英雄本色,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构成了辛词悲壮激烈的基调,充溢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句,可见其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辛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辛弃疾继续发扬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他以纵横驰骋的才力,自由放肆的散文化的笔调,发而为词,无不可运用的题材,无不可描绘的事物,无不可表达的意境。他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组织结构变化多端。而且用典特多,他用典的目的不在于把词句装璜得更典雅富丽些,而是藉以表达较为复杂、深厚的意义。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组织在词里的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一连串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通过对这些人、这些事的褒贬,反映出作者坚持恢复中原失地的雄心壮志,反对冒进的谋国忠诚及其怀才不遇的抑塞心情

辛词虽以豪放见长,但有时也有表达细腻情感的佳作,《青玉案·元夕》就是千古之绝唱。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的上片,作者描写的是上元灯节的盛况: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下片则犹为神来之笔。元宵节的佳丽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旛春胜,这些盛妆的丽人行走之间笑语不断,走过之后,衣香犹在暗中飘溢。“我”在人群中寻找意中的人儿,寻寻觅觅她却踪影全无。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突然。回首之际,“我”看见在那灯火将尽的地方,她仍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聚,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最后,读者才恍然彻悟:原来那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倩女丽人,却原来只为了那一个人儿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趣呢?读至此,不禁为作者的匠心独运而喝彩,更为作者的痴情至爱而感动。辛词的无限魅力就在于此。

元代文坛以散曲、杂剧独步天下,山东的张养浩、康进之、高文秀在这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文学形式从诗到词,到杂剧,发展到顶峰,就是明清小说的出现,同时戏曲也独立地发展成一种优秀的艺术。孔子第64代孙孔尚任堪称戏曲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荒冢埋葬着孤魂,人们来到孔林里这座墓碑旁,凭吊他的时候,却不能不想起他的名剧《桃花扇》,不能不想起他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的创作,是孔尚任心耕笔织、三易其稿,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和写作才完成的。它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这一对青年情侣的悲欢离合为主要线索,以复社文人与魏阉余孽的斗争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南明一朝兴亡的广阔的历史画卷。戏剧主要情节如下:

崇祯帝即位(1627 年),处死了作恶多端的宦官魏忠贤,曾依附魏忠贤的阮大铖也被免职闲居金陵。但他贼心不死,仍旧结纳朝绅,以图东山再起。这时具有正义感的复社文人吴次尾、陈定生等人作《留都防乱揭》,揭发他过去的罪恶。阮大铖一时成了众矢之的,万人唾弃,于是他想找一个与陈、吴交好的人从中和解。恰巧这时复社文人侯方域应试落第,游寓南京,结识了“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李香君。两人志趣相投,一见钟情。按秦淮河一带的风俗,男女定情,男方要拿出一大笔钱来作为结亲之礼,而侯方域寓居异乡,一时无法筹措。阮大铖知道后,就指使杨龙友带着他的三百多金,暗中送给候方域。定情之夕,侯方域以宫扇一把赠予香君,后来香君发觉妆奁是趋附权奸、廉耻丧尽的阮大铖所送,就大义凛然地坚拒了妆奁,并严辞劝告侯方域加以拒绝。阮大铖怀恨在心。后来李自成起义,崇祯帝吊死煤山,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即位,建立南明小朝廷。二人把持朝政,倒行逆施,一方面对复社文人大施报复,罗织罪名隶捕侯方域,一面逼迫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侯方域听到风声,被迫外逃。阮大铖派兵来抢香君,香君誓死相拒,以头撞地,额血溅到侯方域送她的宫扇上,后来杨龙友在扇上依血痕画出几枝桃花,并添画绿叶,这就是桃花扇的由来。香君以此扇为信物,托苏崑生寻找侯方域,希望重聚,但阮大铖竟征召香君入宫。侯方域回到南京,被捕入狱。不久清兵南下,南京陷落,南明覆亡,侯方域乘机出狱,香君也从宫中逃出。以后二人在栖霞山白云庵相遇,面对桃花扇重叙旧情。

全剧共40出,写侯李爱情悲欢离合的仅15 出,其余25出,是以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为背景,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复社文人对魏阉余孽的斗争,描绘出南明一朝兴亡的全部过程。

李香君是作者着墨最多,最具光彩的人物形象。她是秦淮名妓,多才多艺,美丽聪明,嫉恶如仇,有着坚贞的节操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她处于被压迫,受蹂躏的卑贱地位,身世飘零,孤苦无依,因此产生了要求摆脱这种生活处境的强烈愿望,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她对侯方域一见倾心,不单单是一般的儿女私情,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复社文人的倾慕。侯、李的爱情是以他们对当时的政治生活的共同认识为基础的,但是李香君的勇敢、崇尚气节,是非分明都远非侯方域所能及。她对宦官势力始终保持着警惕,当她得知奸宦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她义正辞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并坚决拒绝阮大铖威胁、利诱她再嫁给漕抚田仰为妾。她毫不动摇地发出“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的呼声,最后以“碎首淋漓决不辱于权奸”的怒吼,冒着生命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之流祸国殃民的罪恶,表现了凛然不屈的高贵气节,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如果说,《桃花扇》中描写了光彩耀目的女性个体形象的话,那么,在蒲松龄的笔下则出现了一个女性群体,她们聪慧可爱,美丽多情,具有高尚的品德而又各具风采,毫不雷同。

《聊斋志异》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篇章。作者以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许多与狐、鬼、花妖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作品构思美妙奇特,人物性格鲜明,读来真切感人。如莲香温柔大方,婴宁天真无邪,侠女深沉刚强,连琐柔弱怯懦,黄英端庄自重,狐女幽默善辩等,都使人掩卷难忘,宛如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但人们喜爱她们,丝毫不因她们是异类而感到可憎可怕,而是感到可亲可爱,这因为她们不仅逼似生活中的人,而且远远高出生活中的人,超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作者用奇妙的艺术幻想投上强烈的理想之光。她们亦人亦仙,亦常亦奇,是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奇能异术与日常言行的结合,并且溶入人物的血液,铸成人物的生命和性格。单是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无所顾忌,就足以使封建社会的青年女性望洋兴叹。作者在书中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胆的冲击和否定,表现出强烈的民主色彩,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聊斋志异》是“托鬼言志”之作,故写神仙鬼怪,大都深有寓意,藉以反映现实,表示爱憎,如《席方平》写城隍、冥王亦受富人贿赂,折磨善良,抨击了当时官吏的贪赃枉法;《梦狼》从白翁的梦境中指出官吏为虎为狼,食民血肉;《向杲》言庄公子殴死向晟,其弟向杲无处伸冤,竟变成猛虎咬死仇人,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反抗情绪的强烈。《促织》一文,言宫中善斗促织,官吏逼民捕献,胥役乘机敲诈,人多因以破家。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始得献纳免祸,情节更富于悲剧性,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文章虽称宣德间事,实指当代。

读《聊斋》,人们感受到的最明显的是:幻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是《聊斋》思想艺术的一个突出特色。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多为花妖狐魅,他们活动的处所或仙界,或龙宫,或冥府,或梦境,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聊斋》中的多数篇章,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迥异的幻想世界,其艺术想象之大胆,奇丽、丰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罕有其匹。但奇幻而不虚缈,神异而不荒诞,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作品通过幻想的故事所提出的往往是现实社会中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矛盾,虚幻的世界乃是现实世界的艺术投影。皇帝的荒淫昏庸,官吏的贪鄙凶残,土豪恶霸的阴险横暴,试官的糊涂荒唐,士子的庸俗空虚,乃至家庭生活中的婆媳不和,嫡庶争宠等等,举凡蒲松龄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矛盾、问题,在《聊斋》中几乎都得到了鲜明真实的反映。因此可以说,《聊斋志异》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