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风鲁韵:山东文化,著名滑稽辩谐文学家东方朔及其创作

齐风鲁韵:山东文化,著名滑稽辩谐文学家东方朔及其创作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文学家,以滑稽辩谐著称于世。汉武帝即位后,广招天下贤良方正、文学、材力之士,东方朔陈书自荐,以一介寒士渐渐升为高官。东方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皆广为传诵。因其文名俱佳,被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在文学成就上他以散文而著称。他的文章虽然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骈丽成分极重,却能从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

齐风鲁韵:山东文化,著名滑稽辩谐文学家东方朔及其创作

东方朔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而把宫廷作为避世之所的,自古而今怕只有东方朔一个人吧!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陵县东北)人。著名文学家,以滑稽辩谐著称于世。武帝即位后,广招天下贤良方正、文学、材力之士,东方朔陈书自荐,以一介寒士渐渐升为高官。他的机智幽默和多才多艺深得武帝喜爱。有一次,武帝赏给亲信官员一块肉,但负责分肉的官吏迟迟未到,东方朔等不及,独自拔剑割了一块,就回家了。第二天,有人把此事报告了武帝,武帝让东方朔作自我批评。东方朔检讨道:“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武帝一听,开怀大笑,并厚赏了他。东方朔善于用机警幽默的语言讽喻汉武帝,使他察纳雅言,但武帝只把他看作幽默大师,并不采纳他的政治见解,这使他在晚年逐渐对仕途进取感到失望,流露出生不逢时的哀怨。

东方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皆广为传诵。其余的还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屏风》、《殿上柏柱》等等。

祢衡 在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上留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诗人凭吊的是东汉末旷世才子祢衡。祢衡字正平,平原般县(今乐陵西南)人。少有才辩,刚傲尚立,玩世不恭,当时只有孔融与他是朋友。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祢衡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曹操曾当众侮慢祢衡,有一次曹操让他表演击鼓,按规定,鼓吏经过曹操面前,一律脱去故衣,更换岑牟、单绞之服。祢衡走到曹操面前时,主吏呵斥他更衣,他答应一声、先脱去外衣,又脱光内服,傲慢而从容地换上衣服,演奏了著名的《渔阳三挝》,使曹操窘态百出。这段故事被后人编成京剧《击鼓骂曹》,经世传唱。

后来祢衡又受刘表和江复太守黄祖的礼遇,但祢衡的孤傲性格使他不能且容于这二人。黄祖之子黄射与祢衡相友善,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黄射举杯请祢衡作赋助兴,祢衡执笔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辞藻华丽,再次显示出非凡的才华。《鹦鹉赋》就成为他的绝命之笔。不久祢衡因开罪于黄祖,被黄祖杀害。时年仅26岁。他的文章传世的不多,今天见到的只有4篇,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子碑》和《鹦鹉赋》。

孔融 孔融字文举,因曾任北海相,故又称孔北海,他是孔子的后裔,第20代孙。孔融小时就聪敏过人,他“四岁让梨”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因其文名俱佳,被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在文学成就上他以散文而著称。他的文章虽然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骈丽成分极重,却能从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曹丕的《典论·论文》对他的文章备加推崇,称其为“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强溥说他“诗文豪气直上”。

孔融秉性刚直,放言无忌,屡次冒犯曹操,终遭曹操杀害。曹丕即位后,以金帛募收流散各地的孔融文章,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会、书记等凡25篇成集。其中,他的名作《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写得“飞辩骋辞,溢气坌涌”,令人惊叹。此外,他的《杂诗》(远送新行客)写悼子之情,哀痛欲绝,也是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王粲 王粲是山阳高平(今微山县西北)人,汉末“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他才思敏捷,能诗善赋,著名的《七哀诗》描绘了汉末动乱社会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人民痛苦的呼声。在滞留荆州当阳楼时所写的《登楼赋》是他赋中的名篇,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赋中“挟清漳之痛浦兮,倚曲泪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一节,写他看见异乡景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这篇赋还表达了他身处乱世,才干得不到发挥的沉痛感情:“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一面。这是情景交融为一体的上乘之作,具有浓厚的诗意,一扫汉赋铺陈堆砌之风,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才华。

“建安七子”中的刘祯和徐干也是山东人,文笔佳丽,才情出众,而且不流于世俗,具有守志不阿的节操。

储光羲 储光羲是唐代田园、山水诗人,山东兖州人。他的诗风与王维孟浩然相近,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诗作《钓鱼湾》写道:“垂钩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柏岸。”表现了暮春时节农家风景,风格朴实,气韵深厚,有人认为他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储光羲的诗作内容远不限于田园诗,他在创作上努力效法魏晋,而摒弃六朝绮丽的文风,形式多五言古体,内容也丰富多样,风格亦各自不同,或气象雄浑,或凄清婉转。写旅途之苦,如《寒夜江口泊舟》;写离别怀人,如《京口送别王四谊》,都感情真挚,颇为感人。

段成式 段成式,字柯古,临淄邹平(今山东邹平)人。他是唐朝宰相段文昌之子,以父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历官吉州、处州、江州刺史,一度寓居襄阳,闲放自适。他与温庭筠交情匪浅。从少年时代就苦学精研,博闻强记,尤深佛理。他的诗词成就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闲中好》写道:“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时当窗木,看移三面荫”,以浑朴明快的语言,道出了摆脱尘务,观赏自然的乐趣,和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态。他留有《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被推为小说中之翘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此作“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山鬼以至动物,弥不毕载,以类相聚,有如类书,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之独创之作矣……而抉择记叙,亦多古艳颖异,足副其目也。”“所涉既广,遂多珍异,为世爱玩,与传奇并驱争先矣。”它所记载的中外传说、神话故事、传奇等,五彩缤纷,并以质朴而翔实的文笔,记载了南北朝至唐的许多珍贵史料,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王禹偁 王禹偁是宋太宗时的进士,字元之,山东钜野人,出身农家,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朝廷里敢说话,多次遭到贬谪。

王禹偁天资聪明,自幼好学,少年时便才华横溢。一日,济州从事毕士安让他的儿子作诗答对,上句为“鹦鹉能言争比凤”,王禹偁正巧为毕家送面粉,他听见后脱口而出:“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听后大为赞赏,称他为奇才。他曾任长州知县,关心民间疾苦,不忍收赋税,自己出钱17000缗,为全县代交一年税金。他为人刚正不阿,虽屡遭贬黜却宁折不弯。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最早起来反对绮靡文风的诗文家,是诗文革新的奠基者。宋初重雕饰不求内容的西昆体风行天下,王禹偁反对这种文风,提倡平易朴素。他主张写诗为文,应当“句易懂,义易晓”,“传道明心”。于诗,他推崇杜甫白居易;于文,他推崇韩愈柳宗元。他创作了许多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语言通俗的现实主义作品,开宋代良好诗文风气之先。他的文艺理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以后的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巨匠都有很深的影响。在此,我选录了他的一首词《点绛唇》以飧读者:“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狐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李之仪 人们可能会熟悉这么一阙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词的作者就是北宋前期词坛上颇有影响的李之仪。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人。宋神宗时进士,做过枢密院编修官。他曾随大文豪苏轼在定州府任事,颇受苏轼器重。苏轼称读他的诗是“暂将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并把他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比。

李之仪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七十卷,大部分是描写男女之情的内容,其长调接近柳永的词风,其小令又大有秦少游的韵味,格调含蓄隽永,婉约清丽。《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

晁补之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宋神宗时进士,做过著作佐郎和地方官。后来受到贬谪,回到家乡隐居,自号“归来子”。

17岁时的晁补之就已经声名大噪了。他写的《钱墉七述》被苏东坡看后,拍案叫绝,赞叹道:“吾可以搁笔矣!不久必显于世!”后就教于苏轼,学问大进,与秦观、张耒、黄庭坚被称为“苏门四学士”。晁补之诗文奇卓,风骨温润典雅。他的词宏扬了苏轼豪放派的风格,有坦荡磊落之气。他散文流畅,又工诗句。其政论、史论注重事功,对迂腐不实之论有所嘲讽。著名策论《上皇帝北事书》引古证今,论辩滔滔,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是宋代文人论兵的上乘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他的著作说:“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弛骤;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俊迈,并驾于张秦之间。”晚年隐居之后的晁补之,一心一意要学陶渊明,在他的词里面也反映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例如他的词作《摸鱼儿》中写道;“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以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历城,父亲李格非是朝中大臣,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自幼安适快乐,成婚后夫唱妇随,鸾俦和美,但金人的笳鼓毁灭了她的美满生活。南渡不久,丈夫病死。颠沛流离的日子中,珍藏的金石、书画——她和丈夫一生的心血丧失殆尽。若干年后,她在愁苦寡欢中死去。(www.xing528.com)

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杰出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1127年金兵南下为界,前期作品反映了闺阁生活和离情别绪,如《一剪梅》、《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都是脍炙一时之作。到了后期,国破家亡,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发生突变。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种愁苦之情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感情,同时也是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语言艺术方面,李清照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如《声声慢》起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为前所未有,所以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惊叹地说:“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她写词不喜欢堆砌故实,偶尔用典,也没有“掉书袋”的毛病。她善于运用民间语言,而又不同于柳永的“词语尘下”;还善于用浅俗、清新的语句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南渡后她写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的优秀散文。清李慈铭称颂该文“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町畦之外。予向爱诵之。谓朱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

李清照是词坛婉约派的大家。她的词作风格在词坛独树一帜,卓然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清代学者王渔洋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辛弃疾 继承苏轼之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成为词坛的主流,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曾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起义军,以后积极主张抗金,但受到朝廷的排挤,始终未得重用。最后抑郁而死。

辛弃疾文武双全,他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他不同于一般的爱国文人,他要求恢复中原的意志愿望极其强烈,但一生都不得志,一腔忠愤只好寄之于词,因而在他的词里反映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突出,交织着意气风发而又沉郁悲凉的复杂心情。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长期闲居乡村,他的词中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和田园诗歌的色彩。

辛弃疾继承苏轼的观点,不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一位,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冲破了词体的格律,显出自由奔放的精神。他以文为词,问答如活,议论风生,不论经、史、诸子,都可以入词,这就使词体能概括更丰富复杂的思想意境,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起初任东平学正,历官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他居官清正,后因厌恶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政期间诗文不多,归隐田园后成为一名散曲家。他的词作或描写湖光山色,或流露官场风波,或吟咏田园生活,或表达壮志未酬,更多的是描写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的苦难,他的最著名的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全文是这样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批判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是他的著作中的精华。

现在能看到的张养浩的作品有《三事忠告》四卷,《归田类稿》四十卷,以及散曲集《云庄体居自适小乐府》。

李开先 李开先,字伯华,号中庵,自称中麓子、中麓山人或中麓放客,章丘人。他弘治十五年(1502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他自幼聪慧,擅长作文章,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以后做官十几年,罢官后回乡,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与同乡好友结成“词社”,又组织成立了“富文堂词会”。李开先的诗词文章不受旧框框的束缚,信手放笔,挥洒自如,著有《闲居集》12卷。在戏曲方面,他也有很深的造诣并取得辉煌成就。《宝剑记》是其代表作,是根据《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故事改编的一部传奇作品,被称为“古今之绝唱”。此外还有杂剧《园林午梦》等6 种,散曲令曲《卧病江皋》、《中麓小令》和戏曲理论著作《词谑》。他还非常推崇民歌,有《烟霞小稿》、《傍妆台小令》等几种民歌集。

李攀龙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爱好诗歌,酷爱古代文辞。在刑部做官时,他与好友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论、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酬答,旨趣一致,结为诗社。他们主张文法秦汉、诗规盛唐,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相唱和,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被称为“后七子”。李攀龙创建的“历下诗派”在文学上独树一帜,当时七才子名扬天下,而李攀龙是魁首,成为左右文坛的领袖人物。

李攀龙著述颇丰,有诗集《诗学诗类》、《古今诗删》、《白雪楼诗集》等多种,又有《沧溟文集》30卷。

但是李攀拢的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古香古色,他为此提出了“视古修辞,宁失诸理”的标准,这就违反了他提倡复古主义、反对颓废文学,挽救文学危机的原意,使文学陷入另一种歧途。

孔尚任 前清剧坛上有两个声名显赫的人物,时称“南洪北孔”,即《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和《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子的第64代孙,属官庄户。他诞生在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幼年的生活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康熙十七年他去应试落第,归乡后隐居草庐,博览群书,后来捐了一个监生的头衔。偶然的机遇使他飞黄腾达,但仕宦生涯又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于是他开始构思《桃花扇》,来“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

经过十多年搜集史实和呕心沥血,心耕笔织,他三易其稿方才成篇。作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斗争,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桃花扇》上演后,轰动了京师,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读者,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不朽之作。

蒲松龄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国外一些学者给予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的最高评价。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他出生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少有才华,受到当时山东学政、著名文豪施闰章的青睐,曾名震一时。他虽然刻苦勤奋,孜孜不倦,但屡试不第,五十岁那年又去应试,因故未考完二场,他感慨万千,发出了“落拓名场五十积,不成一事雪盈头”的感叹。71岁那年才得以补岁贡生。四年后便溘然长逝。

蒲松龄一生颇多著作,除了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还有文章近五百篇,诗约1200 首,词近100 首,俚曲14种,戏3出,杂著5种等,说明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作家。他的诗清词丽句,淳朴典雅,自成一家,他的文骈散皆工,随笔点染,落笔成章。其中成就最高,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古典文学名著。全书491篇,约40余万字。它通过花妖鬼狐或奇人异事,从不同的角度,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腐朽,锋芒直指封建制度。它继承和发展了魏晋以来志怪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以浪漫主义笔触编出一个又一个瑰丽夺目的故事。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聊斋志异》因此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