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terary Reading of Cities
摘要 文章阐述了当代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正在成为文学与艺术家关注的焦点。并进一步说明城市不仅仅要通过文学性的描述与阅读,更应该提倡通过城市生活体验来理解和阅读城市。
关键词 城市 文学性阅读 生活体验
城市与建筑是人类文明最为宝贵的财富,城市是文化的最高表现。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无时无刻地展示着一段段精彩和深奥的篇章。阅读城市,就是去认识城市表象的一面,就是去看懂城市深层的文化历史内涵。
当代城市文化正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文学和艺术家热衷的讨论话题。2002年上海双年展以“都市营造”为主题,就充分说明了当下主流阶层对城市问题的兴趣。人们对城市、景观和街区的重视已逐步超过对单体建筑的关注,不再把城市仅仅看作是建筑群体的组合,已习惯于从城市及其历史文脉中解读建筑。从杨东平的“城市季风”、易中天的“读城记”、刘建梅的“城市的多边故事”、倪伟的“书写城市”、张钦楠的“阅读城市”,到张松的“城市之变”,他们从多重的视野、以个性的体验和感悟、用文学性的语言,描写和评述了当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城市文化和现象。如《三联生活周刊》曾以“上海的身体语言”为封面专题,力图全面解读上海当代城市文化,称其为“女性表达的城市”;上海著名的旧城改造项目“新天地”被认为是“上海的一块疮疤”。在《新周刊》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中,北京被认为是“最大气的城市”,上海是“最奢华的城市”,广州是“最说不清的城市”。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认为:北京是城、上海是滩、广州是市;北京的风格是“大气醇和”、 上海的风格是“开阔雅致”、 广州的风格是“生猛鲜活”。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对城市的描述,对于大众了解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者认为,要读懂一个城市,仅有表象的观察是不够的。正如上海评论家倪伟关于上海城市小说的书评中指出:“在上海作家的笔下,我们却无法真切感受到上海的现代生活中涌动的暗流以及喷溅着疯狂气息的旋涡;文学与现实如此疏远,怎能不叫人倍感失望?”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城市有其自身的文化,只有作为整体,作为人类的住处,城市才有意义。”城市为人类带来了广泛的接触和伟大的交流。城市和建筑的美不是孤立、抽象的形式、形态之美,而是与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意义密切相关。城市同人们的这种根本的联系,正是理解、思考城市文化及其意义的关键。我们认为,仅仅是文学性地描述和阅读城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提倡通过城市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阅读城市与建筑。
图1.阅读城市
图2.读城记
(www.xing528.com)
图3.城市季风
图4.上海
图5.北京
图6.广州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摄影:支文军
原文版权信息
支文军.城市的文学性阅读.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纪念集,2002: 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