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竹”的探索的另一大类,即以意向、感性方式介入建筑,它所侧重的是传达一种视觉的刺激,而不属于建筑的本体。该类又可分为两种:活竹子和无生命竹材的运用。
图7.水关建筑师走廊严迅奇宅庭院入口上方的竹架
图8.水关建筑师走廊隈研吾竹宅室内
图9.水关建筑师走廊隈研吾竹宅室内
图10.各种竹合成材
关于活竹子,最主要的也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的一系列方案,这其中包括:1999年开始进行的“竹化城市”的研究,通过对竹子的生活习性的研究,利用其生长系统性、快速性及其易成活性,尝试将竹子作为一种绿色城市管网,使之沿街道发展,达到市内每幢建筑,并与其他建筑材料结合形成竹屋顶、竹幕墙、竹门、竹窗,同时由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构成建筑的地域性;同年在曼谷的展览中展出装置“竹墙”,以活竹子作为垂直元素,干竹篾为水平元素,纺织成墙,用以改善室内空间的质量,同时为这个城市增添一抹绿意;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中以活竹作为竹屏风门;同年在北京开始了“生态竹院宅”的方案,以两层半透明的阳光板中密植竹子形成外层院墙,而中心则以四根组合竹(杆)柱支撑四个屋角,外围的竹墙起到遮阳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以其文化意义与中国传统的庭院的人文精神相融合;此外还有南宁柳沙州半岛的规划方案中,上千亩湿地将被改造成大片的竹林,在3~5年内形成一片葱茏的绿景(图3)。
以意象方式出现的竹的另一类是运用无生命竹材—也即竹竿作为建筑要素,其代表人物有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和日本建筑师隈研吾。(www.xing528.com)
图11,图12.水关建筑师走廊坂茂竹家具宅室内
图13.马达思班事务所内景—壁柜
图14.会议室局部
严迅奇(许李严事务所)在为柏林文化节设计的供表演及展览用的临时建筑—竹亭中(图4,图5),采用传统“扎”法将竹竿相互固定,并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以直线构成曲面,整个竹亭既稳固又轻盈通透富有动感。竹亭位于柏林文化中心门前的水池上,与文化中心相映成趣:一个飘浮,一个凝重;一个通透,一个密实;一个东方,一个西方,充分体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在水关建筑师走廊的别墅设计中,严迅奇用细竹竿以铜丝绑扎形成三维曲面的遮阳,置于入口上方。基本上也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图6,图7)。
建筑师走廊中的另一栋—隈研吾设计的“竹宅”(图8,图9)以钢结构和混凝土框架为混合结构,十字钢柱被抹成圆柱并包以竹皮,在南北侧外墙面和局部室内界面覆以了一层没有结构意义的竹墙,给人以视觉刺激,在三面围合的院内,又作竹亭居于浅水池正中,竹亭以钢框架和中空玻璃组成,并在各面覆以竹竿,竹墙掩盖了真实的结构和建造差异,而以表皮的身份存在,加强了空间与光线的质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