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三届群体推动及刘滨谊的风景景观工程体系

新三届群体推动及刘滨谊的风景景观工程体系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济建筑“新三届”群体也为推动建筑教育改革与创新做出了瞩目的成绩。此外,这些“新三届”群体所倡导的教学创新基地、国际暑期学校以及“学院奖”激励机制等,进一步强化了同济建筑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刘滨谊率先开辟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研究、专业教育及实践,创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

新三届群体推动及刘滨谊的风景景观工程体系

(1) 领航同济建筑、规划的教育与改革

1986年,同济建筑系发展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随着同济建筑“新三届”的留校任教和教学研究第一线的历练,他们中的佼佼者也成为领航者。郑时龄院士(1978级硕士研究生)在1992—1995年期间担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着力于学科建设,强化了建筑和规划专业的基础学科,并加强了对外交流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接替陈秉钊担任院长的王伯伟(1978级)重点发展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这期间学院副院长为伍江(1979级)、吴志强(1978级)。吴志强(1978级,城市规划专业)在2003年—2009年期间担任院长,在任期间全面推进了学院的建设,这一阶段,学院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后接任的吴长福(1978级)则致力于实现学院的转型和整合,办学能力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期间钱锋(1979级)任副院长。在领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20余年间,“新三届”历经学院调整、充实和快速发展,为学院自身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济建筑历来对学者保持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外来的学术力量源源不断地为“同济学派”注入新的学术活力和内涵。曾有老前辈概括道:“同济是一所没有‘霸道’的建筑院校。”自戴复东院士(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担任学院院长以来,先后有多位非同济建筑教育背景的教授担任院长及系主任,如卢济威(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莫天伟(毕业于清华大学)、常青(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南京工学院)等。其中,常青长期主持建筑系工作(2003年—2014年任系主任),并从事建筑学新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在同济建筑系发展了“历史环境再生”学科方向,创办了国内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4]

课程教学方面,同济建筑教育经历了以“空间为纲”组织教学,到以“环境观为线索”组织教学,再到以“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的沿革体现了从强调学科本义、教学效果到突出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培养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赵秀恒曾提出“教学总纲—教学子纲—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为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创造了条件。同济建筑“新三届”群体也为推动建筑教育改革与创新做出了瞩目的成绩。例如,吴长福从2000年起历任主管教学的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长期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一职,为同济建筑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拓展创新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此外,这些“新三届”群体所倡导的教学创新基地、国际暑期学校以及“学院奖”激励机制等,进一步强化了同济建筑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同济建筑系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分支在前辈的开拓性引领下,经过60余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当下具有同济特色的建筑学基础教学系统。2000年以后,在莫天伟、郑孝正(1977级)等人的主持下,同济建筑系开始大幅度调整基础教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突破课程界限,重视实践体验并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

图4.1985年初建筑系召开牛年迎新联欢会

图5.杨义辉老师带领1978级学生在绍兴美术实习时合影

(2)推动城乡规划学科体系发展(www.xing528.com)

同济建筑“新三届”也是如今城市规划系的中坚力量。作为领军人才,“新三届”在规划教育、规划研究、规划实践及对外交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赵民(1977级)、唐子来(1977级)、吴志强都曾担任学院和城市规划系领导,为同济城乡规划教育作出积极贡献。戴慎志(1977级)、夏南凯(1978级)、宋小冬(1978级)也都是城市规划系的学科带头人和中坚学术力量。他们推动了同济规划学科的发展,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规划人才。吴志强、唐子来都曾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的职务,领导城乡规划学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工作。与建筑系相似,城市规划系同样接纳和包容了许多外来“新三届”的学术力量,他们在这片学科沃土中开拓了各自的学术领域,为“同济学派”注入了新的内涵。

(3)风景园林体系的开创和发扬

自1979年招收国内第一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起,同济风景园林专业“新三届”就担当起了学界和业界领军人物的角色。刘滨谊(1978级)师承冯纪忠,是中国第一名风景园林学科的博士,从事景观教育、实践和研究30年,长期担任同济景观学系系主任。刘滨谊率先开辟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研究、专业教育及实践,创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刘天华(1979级硕士研究生)、蔡达峰(1978级)、鲁晨海(1979级)延续了冯纪忠、陈从周等老一辈学者关于民居与传统园林的研究,并外拓了学术向量。金云峰(1979级)现为同济景观学系副系主任。

同济风景园林专业“新三届”还为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两所园林专业名校贡献力量。王向荣(1979级)任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负责人,并任《中国园林》学刊副主编。王浩(1979级)任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

(4)从同济建筑走出去的教育者

2000年以后是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同济建筑“新三届”进入建筑院校任教,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同济建筑“新三届”在传扬和延续“同济精神”的同时,也在不断探寻和摸索中推动了其他建筑院系的成长和发展。

孔宇航(1977级)长期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兼任《建筑细部》主编,并在建筑、城市规划专业出版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离任后,孔宇航又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担任副院长,主管国际合作与交流;王竹(1978级)先后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曾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系系主任等职务,现任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志民(1978级)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管建筑学院教学工作多年;余亮(1977级)参与组建苏州大学建筑城市规划系,负责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梁琍(1979级)任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丽方(1977级)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执教20余年;邓靖(1977级)、庄俊倩(1978级)、田云庆(1979级)在上海大学长期负责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姜耀明(1977级)任教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波(1977级)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王胜永(1979级)担任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李薇(1979级)任教于海南大学;刘昭如(1977级)和郑孝正都曾长期任教于同济建筑系,目前他们分别主持两所民营院校的建筑系教学管理工作。

同济建筑“新三届”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毕业后赴海外求学,之后在海外执教,这些校友继而成为同济建筑系对外交流的使者和搭桥人,而同济建筑系也成为他们在国内的学术基地。缪朴(1977级)任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并主持以其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缪朴专攻现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的本土化设计实践及理论,其研究较多关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亚洲城市空间问题;曹庆三(1977级)先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她的执教生涯覆盖美国、新加坡等,并最终担任科威特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系主任和初创院长,2011年曹庆三重回母校同济大学任教;张庭伟(1978级研究生)曾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初始副系主任,后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任于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他与同济城市规划系保持长期学术交流,在城市规划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朱介鸣(1979级)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组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