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环境重建与建筑设计的平衡策略

城市环境重建与建筑设计的平衡策略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现代建筑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博塔力图重建城市环境,强调与原有建筑对比,用隐现着历史和记忆又散发着时代气息的建筑给城市带来新风貌,并通过一些设计元素与原有环境取得平衡。在住宅设计中,博塔通过增加实墙面积,强调和夸大实虚对比,使城堡似的住宅富有生气和趣味。与此同时,博塔还经常采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加强他的地域精神和建筑特质,以达到重塑地段以及和周围环境取得新的平衡的目的。

城市环境重建与建筑设计的平衡策略

博塔在建筑创作中表现出对地域文化历史的敏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塑造地段”的创作思想。从分析博塔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博塔是以对比的手法达到用建筑来强化地域特征、塑造地段的。

博塔设计的住宅简洁、规整,自成一体而具很强的封闭感,从自然中界定出来而与辽阔的提契诺的地形地貌产生强烈的对比。建筑与周围环境似乎格格不入,但从整体来看,建筑同幕景式的环境构成关系并成为一部分。面对现代建筑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博塔力图重建城市环境,强调与原有建筑对比,用隐现着历史和记忆又散发着时代气息的建筑给城市带来新风貌,并通过一些设计元素与原有环境取得平衡。朗西拉一号办公楼(Ransila 1 Building,Lugano,1981-1985)以雕塑般的形体与环境形成对比,方格子的墙面处理和深凹的窗洞又与周围建筑相呼应;巴塞尔瑞士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Basel,1986-1995),博塔设计了交汇处的新街区终端,改变了城市建筑的繁杂并定义了自然过渡。瓦塔瑞姆现代艺术长廊(Watari-Um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Tokyo,1985-1990)依靠明确的构造法则抵制了东京风格与形式的繁杂。

在住宅设计中,博塔通过增加实墙面积,强调和夸大实虚对比,使城堡似的住宅富有生气和趣味。博塔在正立面上精心开设凉廊,围绕凉廊开窗,漫射光使室内外取得诗意的平衡,其他三个立面仅在功能所需和借景处设以小窗洞;近期作品中,博塔加大了切口和镂空,增大了与自然的渗透与平衡。此外,厚实的墙面与轻盈的天窗形成鲜明的实虚对比。博塔的公共建筑大都有严谨而聚中的构图,实墙面上雕凿出巨大的洞口,嵌入规则排列的缝隙,窗户多为竖条形或阶梯状玻璃窗,形成了强烈的实虚对比和雕塑感,与周围环境产生对比,重新塑造着地段。

博塔从历史和记忆中寻求形式和寓意,从地方文化中寻求灵感和激情,建筑外观既折射出古典主义的影子,又散发出地方文化的气息。而无论材料或形式,室内空间都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绘画和艺术品家具和陈设都是按现代生活精心布置,桌、椅、沙发、灯等都由几何形构成。这种室内外内涵的对比,反映了人们需要生活的现代化和精神上怀念传统的心理的反差。另外,室内外还存在着环境感受上的对比,住宅与自然分界明确,外墙围护厚重、封闭,只能通过天窗、凉廊前的玻璃窗与自然对话。

在室内,木地板与混凝土墙壁,玻璃与石材,钢栏杆、钢龙骨与软质沙发、陈设,白色粉刷的墙面与黑色的窗框,宽大的桌面与纤细的座椅等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室外,大面积的实墙面与精美细部装饰的对比,相同材料而不同色彩的对比,砖石、玻璃、金属等不同材料的对比,大面积的实墙面与单薄的檐口线条的对比,砖石墙面与玻璃窗、天窗的对比。这些对比强烈而又统一,因为它们都具有简洁、朴素、淡雅的风格,而又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亲和。

综上所述,博塔的设计元素和手法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是对现代建筑平庸的回应,是对批判地域主义和当代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对历史记忆的发掘和再创造,是对当地自然背景的精确把握,是在艺术上“追求永恒”的执着。

当然,博塔的这些设计元素和手法的运用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相辅相成的。例如,博塔认为建筑应具有纪念性。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经常采用圆、弧、方形等设计元素或是它们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对称性。而具有雕塑感的大量实墙面和规整的边角更增强了建筑的纪念性。娴熟而精确的光的设计又增强了建筑的体积感,提高了内外空间的质量。与此同时,博塔还经常采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加强他的地域精神和建筑特质,以达到重塑地段以及和周围环境取得新的平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Tita Carloni.Introduction by Tita Carloni //Tita Carloni.Botta·The complete works (1960-1985).zurich: Artemis Verlags-AG,1993: 6.

[2] Gabriele Cappellato.Cilindro delle Meraviglie.a+u,1991: 251.

[3] Emilio Pizzi.Botta·The complete works (1985-1990).zurich: Artemis Verlags-AG,1994: 182/ 242.

[4] Emilio Pizzi.Botta·The complete works (1985-1990).zurich: Artemis Verlags-AG,1994: 262.(www.xing528.com)

[5] 沈克宁.城市环境和城市设计.世界建筑,1995(03): 22.

[6] Eileen Walliser-Schwarzbart.There's always a remnant of vision.Passage,1996(20): 12.

[7] 支文军.乡土现代主义的结合:世界建筑新秀M·博塔及其作品.时代建筑,1989(03): 24.

[8] Mirko Zardini.Interview: Mario Botta.a+u,1989(01): 119.

[9] Mirko Zardini.Interview: Mario Botta.a+u,1989(0): 118.

图片来源

图片由马里奥·博塔事务所提供

原文版权信息

支文军,朱广宇.诗意的建筑: 马里奥.博塔的设计元素与手法述评.建筑师,2001(92): 89-94.

[朱广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96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